[山岳新聞][回首頁]


Free your mind, free your body!

[最近活動]
[自我介紹]
[裝備市場]
[山區資訊]
[我要留言]
[登山健康]
[登山準備]
[登山裝備]
[入山入園]
[心情寫真]
[報名FAQ]
[山岳新聞]
[登山糧食]
[路線規劃]
[討論區塊]


 


攀登向陽山 中正大學師生一死一送醫

中央社台東縣一日電

攀登向陽山嘉明湖發生高山症的中正大學物理系學生李奇叡,因長時間失溫,加上山區天氣惡劣,今天凌晨二時許死亡,另一女學生則平安送醫,已無大礙。目前二十五位登山學生,十九名已經平安下山,留下五名學生陪伴李奇叡的屍體運送下山。

國立中正大學物理系二年級師生二十五人,由老師林柏川帶隊前往台東縣向陽山嘉明湖,二十六日下午上山,預定昨天下午返回,但是因山區豪雨、大雪,李奇叡和女同學林郁馨發生高山症,李奇叡陷入昏迷,林郁馨情況輕微。

台東縣消防局關山大隊昨天清晨五時許,接獲林柏川老師的無線電求救,由於山區氣候惡劣,於是由台東縱谷三鄉鎮的救難人員組成三十人救難小組前往嘉明湖。

昨天下午四時許在嘉明湖林務局避難小屋和李奇叡、以及陪同他的五位同學會合,但是李奇叡已經陷入昏迷,救難人員只好以揹負方式護送下山。

關山大隊長溫慶榮表示,搶救情況相當惡劣,山區時而豪雨,時而大雪,積雪覆蓋了峭壁小路,步履艱難,昨天晚上在前往嘉明湖途中的好漢坡風口遇上豪大風,搶救隊伍只能就地等待。很不幸的今天凌晨二時許,李奇叡死亡。

目前第一批六人搶救小組和李奇叡的屍體已經和接駁的另外二十四人搶救小組會合,通過了大崩壁,根據山區回報的訊息,李奇叡的屍體只能以一個人揹負方式運送,且五、六公尺就要換人揹,相當辛苦,山上的氣候實在「太惡劣」,何時能抵達向陽,他們也無法預測。

情況輕微的林郁馨今天上午八時許送到台東基督教醫院,已無大礙,中正大學主任秘書羅仁權表示,林郁馨體力相當虛弱,她和母親通完電話報平安後,就閉上眼睛休息。

林郁馨轉述,他們在嘉明湖遇到風雪,他和李奇叡出現高山症,李奇叡的情況比較嚴重,於是另外五名同學陪同他在避難小屋等待救援,自己則和其餘同學趕下山,昨天晚上陸續抵達向陽,消防人員上午立即將她送到醫院。

中正大學主任秘書羅仁權和教官邱萬明,以及李奇叡的家屬,今天凌晨由學校出發,上午八時許抵達台東,在醫院看過林郁馨後,將前往向陽和其他學生會合。
【2005/03/01 中央社】


廚司的話: 國內百岳高山分布的狀態與稜脈分布不似國外分成一座一座大山,攀登時以爬高睡低的高度適應之阿爾卑斯登山方式進行, 台灣12條百岳縱走路線的平均海拔高度都超過3000公尺,營地的高度也都在3000公尺上下(有些還到達3700m), 造就了台灣登山的特有性----縱走稜脈----即出發當天就已經身處3000公尺海拔。加之台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交通便利的前提下山友第一天就已經身處高山峻嶺之中,高山症案例就隨之而來,加之以登山前熬夜上班,沒有適當體能訓練,生病感冒精神不濟,更加重高山症的發生。


高山避難小屋成了高山症陷阱

位於向陽山區的嘉明湖避難小屋發生高山病山難的不幸, 令人惋惜. 四年前同一山屋也發生一起高山病山難. 這四年當中, 這附近山區的高山病死亡案件至少還有其他兩起.

高山病型山難的誘因有多方面可以探討, 現在我想單單指出其中一點: 山屋的存在也可能是埋下悲劇發生的一項因子.

所謂 "嘉明湖避難小屋" 並不在嘉明湖, 而在前往嘉明湖的途中. 離它最近的地標是海拔三千六百公尺的向陽山, 而避難小屋的高度大約是三千四百公尺或多一點, 其海拔與玉山的排雲山莊相當.

罪不在嘉明湖避難小屋, 而在沒有另一棟小屋存在於也很需要的地點. 從南橫公路的向陽工作站(海拔約兩千三百公尺)登山口起, 到嘉明湖避難小屋中間, 原本有個 "向陽工寮" 位於不到三千公尺海拔的地方, 但位於陰暗谷中, 而且距離登山口太近, 而距離嘉明湖太遠, 所以常常不受朝山者青睞, 況且傳聞最近已被拆除. 現在的嘉明湖避難小屋距離向陽山, 三叉山, 嘉明湖等登山目標都不算遠,以步程而言作為中繼站還算理想, 不幸的是, 它的海拔太高了

高山病導因於身體對於高海拔稀薄缺氧空氣的適應不及, 引發肺水腫或腦水腫, 可於數小時至三四天內致命. 身體對於海拔 1500 5500 公尺之間的高度會進行生理調整, 稱作 "高度適應". 高度適應快慢因人而異, 一般在到達一高海拔後停留, 三至四天若沒有發生高山病, 便已完成高度適應, 而除非再上升更高海拔, 不再有高山病的危險. 登山過程上升越快, 或背負越重, 高山病發生的機會越大.

源自喜馬拉雅山區的經驗建議登山者應該從海拔 2500 公尺以上須調整行程以作高度適應, 2500 3000 公尺間必須過夜, 3000 公尺以上每天過夜處不可比前一晚高出300 公尺以上, 而且超過 3000 公尺的第一個營地必須連住兩晚, 每一星期要有兩晚不增加高度. 這個建議在台灣可說窒礙難行, 原因是, 台灣交通太方便了, 所以山友們不會預期花很長的假期去登山. 但請注意, 即使這個建議, 仍然與高度適應需時三至四天有差距, 所以即使遵照這個建議, 仍然不保證不會罹患高山病, 只是會減少許多機率.

如果向陽山區在原向陽工寮位置蓋一棟小屋, 又在海拔 3100-3200 公尺間蓋另一棟山屋, 那麼山友們會有更多選擇, 相信這地區的高山病案例會減少許多吧! 相同的情形也可見於玉山, 在塔塔加與排雲山莊之間也需要另一棟山屋.
http://www.geocities.com/vjso01/index.html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