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資訊][回首頁]


Free your mind, free your body!

[最近活動]
[自我介紹]
[裝備市場]
[山區資訊]
[我要留言]
[登山健康]
[登山準備]
[登山裝備]
[入山入園]
[心情寫真]
[報名FAQ]
[山岳新聞]
[登山糧食]
[路線規劃]
[討論區塊]


 


台灣高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

葉世文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前言

    台灣有六座國家公園,其中玉山、太魯閣與雪霸三座公園為典型的高山型國家公園,分別座落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之上,保護著台灣島最主要的森林生態與河川水系,是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生命的源頭;談到高山區域的保育,高山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模式與平地截然不同,在低海拔進行的自然資源研究成果與模式,完全無法套用在高山地區,同樣地,人口密集區的都會,在政治經濟上的思維也與山地生活的民族其傳統文化與價值觀不盡相同,因此,對高山地區土地管理與政經發展的思維,與平地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模式。

台灣的「國家公園」計劃,是一個綜合自然資源保育管理、土地規劃利用與社區經營發展的綜合性計畫,在新世紀中,如何發展並建構台灣保護區系統的體系,檢討暨有保護區的缺口,建置完整的中央山脈保護綠帶,並協助山居民族傳承文化與建立社區發展機制,是高山型國家公園的重要使命。 

一、  台灣的高山環境與生物多樣性概況

台灣島位於亞洲大陸東南方,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海拔1,000公尺以上地區佔全島土地總面積32%,(陳正祥,1993)。台灣山地的環境條件總括來看,土壤類型以石質土為主,土體含碎石多且剖面層次不明顯,在溫濕氣候森林及矮灌叢植被下則化育為灰化土,土壤呈酸性反應;由於降雨日多,年平均雨量多達3000公釐以上,在夏季經常出現對流性熱雷雨,並偶有颱風侵襲,冬季有東北季風吹襲並有降雪,土壤沖蝕劇烈。(石再添,1987

位於北緯22°~25°之間的台灣,屬於熱帶氣候的北緣與溫帶氣候的南緣,北回歸線貫穿其中;台灣原本與大陸相連,冰河時期是歐亞大陸生物南遷的避難所,在第四紀後與大陸分離,冰河期南下擴張的寒溫帶樹種因此向山區退縮,氣候的長期安定並且高山聳立,提供眾多孓遺物種在中高海拔生存的條件,這也是台灣高山植群與北方植群相似且分布較多孓遺物種的原因。此外,北方南下的親潮和南方北上的黑潮,同樣挾帶各式各樣的動植物來島上落腳,這些自然力量讓台灣生物的種源非常龐雜(郭城孟,1999)。

生物多樣性保育係指保育生物的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多樣性,其概念等同於一個活生生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永續保護,生長在台灣的生物中,大約有1/4是全球任何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其他3/4物種的遺傳特徵也往往非常獨特(Peter H. Raven,2000)。台灣維管束植物約有4200種,屬於台灣特有種植物計1139種,特有種比例達27%(彭仁傑,1993),高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台灣的中高海拔地區生物物種的獨特性更高於其他地區,以霧林帶(海拔高度1800m~2500m)與合歡山(合歡山主峰海拔3,417m)為例:在棲蘭山區進行的植物研究指出,以霧林帶為主要生育環境之種類中屬於台灣特有種佔38.5﹪,若僅計算種子植物之特有值更高達46.8﹪(王震哲,2000),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高海拔試驗站統計合歡山區的維管束植物種數共計288種,其中特有種有140種,佔48.6﹪,將近該區維管束植物一半之數;動物方面的研究亦指出,台灣山區分布於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甲蟲,將近百種,而95﹪以上為台灣特有種,且多為冰河孓遺物種(連裕益,2000);因此綜合來看,台灣的山地環境,由於地形複雜與隔絕,加上氣候條件的特殊,提供孓遺物種保存與種化的優良條件,造成高山生態特有種生物,較低海拔或其他區域高出許多,即特有種生物特別豐富而相對平原地區為高。

以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山地生態環境特別在霧林帶以上地區,生育許多台灣獨一無二的特有種生物,在台灣的整體保護區系統中,為了生物多樣性之保育目標,山地環境當為優先保護的重點區域。

表一:台灣維管束植物特有種比例表

地  區

總  數

特有種數

比 例

全台灣維管束植物

4200

1139

27.0

霧林帶(維管束植物)

 361

 139

38.5

霧林帶(種子植物)

 282

 132

46.8

合歡山(維管束植物)

 288

 140

48.6

                                                       本研究整理

二、  國家公園對高山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性

    全台灣超過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總計有220座,其中列名登山界所稱「台灣百岳」的名山,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有30座、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有27座、雪霸國家公園內有18座,總計位在國家公園區內有75座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百岳,占全台灣百岳總數的3/4強,此外,玉山國家公園全園區海拔超過1000公尺以上區域面積佔總面積96.4﹪,太魯閣國家公園為85.6﹪,雪霸國家公園為99.1﹪,由於區內多為高山環境,玉山、太魯閣與雪霸國家公園,實為典型的高山國家公園。

整體觀之,此三座國家公園1000公尺以上面積共計256,690公頃,在台灣山地面積(1000公尺以上)1,121,100公頃中將近佔1/4強,因此國家公園在台灣地區高山生態的保護管理上扮演重要角色。

表二、台灣三座高山國家公園的山地面積比例

      

總面積

(公頃)

海拔1000m以上

面積數(公頃)

海拔1000m以上佔總面積比例

台灣百岳數

全台灣

3,600,000

1,121,100

32.0

100

玉山國家公園

105,490

101,730

96.4

30

太魯閣國家公園

92,000

78,800

85.6

27

雪霸國家公園

76,850

76,160

99.1

18

本研究整理

   台灣的平原地區人口密集,開發活動頻繁,高山地區相對人類干擾較少,三座高山型的國家公園玉山、太魯閣、雪霸範圍內,幾乎涵蓋台灣重要的集水區上游,同時對於特殊地質、地形、地理特色的保護,及其範圍內的物種、棲地、生態系也具有全面保護的功能;在實質管理上,國家公園有國家公園法及組織人員的現場管理,對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目標能實際執行與落實,這包括實際的保育措施及提昇遊客環境意識的環境教育與生態遊憩活動。  

三、  高山地區的發展限制與保育趨勢

  在人類社會發展上,高山地區經常位於人類主要生活區域的邊緣,有高比例的潛在危險與敏感的生態,在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不易,政治與法律的執行上也屬邊緣地帶,山區社會的年輕人與教育程度高者嚴重外流,這些主觀條件讓山區社會的發展難以延續,文化日益流失,同時,由於人口擴張,開發的腳步逐步邁向山區,高山保護區邊緣也成為開發與保育衝突引爆的地區,山地的超限利用,也讓近年山區的土石流等災害不斷;如何藉由山區社區的居民參與,一方面紀錄傳統文化歷史的脈絡,尋回部落文化的生命力,並經由發展非消耗、無污染產業,建立支持部落生存的經濟力,是山區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在自然生態方面,由於低海拔與平原地區的過度開發,孤立其中的高山有如島嶼般自然產生地理的隔絕,對於遷徙性的大型哺乳動物,常形成難以跨越的鴻溝,造成自然棲地逐漸碎塊化,如何解決問題則需要規劃設置連結的生態網絡,以免生物的基因衰退、族群滅絕,這就是生態廊道的概念。

「生態廊道」的設置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美洲生態走廊」構想始自1967年,北起阿拉斯加的育空---庫斯考文三角洲,南到阿根廷的火地島沿海,全長約4萬公里,所保護的物種佔美洲大陸的一半!直到1990年該計劃才相繼受到美國、墨西哥及中美洲各國的重視與執行,目前已形成的綠色廊道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美加合建的黃石---育空綠色走廊(Y2Y);動物學家監測一匹狼的遷徙路徑,在1991年七月至1995年十二月之間,行徑遍及100,000平方公里的廣大陸域,中間包含了美國三個洲和加拿大的二個省,這是現今所有的保護區,都無法提供的廣大範圍,因此在區域性的保護區系統,特別在高山保護區的串聯上,「生態廊道」的規劃設置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於專業人員與經費的限制,必須確定哪些地區是既能反映科學標準又能反映地區、國家及國際需求的優先重點;Lawrence S. Hamilton指出九個高山環境中應優先執行永續區域發展者,包括:1.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s維持傳統文化地區。2.Scared sites神聖區域。3.Habitat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稀有的棲息地與瀕臨危險的物種。4.Riparian buffer zones水(河)邊的緩衝區5.Summits峰頂6.Unstable slopes and avalanche hazard areas不穩定之邊坡與雪崩危險區域7.Alpine grasslands and tundra高山草原與凍原區。8. Mountain cloud forests高山雲霧帶9. Zones of quiet安靜區域(Lawrence S. Hamilton1996)。以上重點包括在地居民傳統文化與認同,必須透過理解與溝通,與現代的保護區管理理念互相結合;其次,零碎分布的物種或棲地,可透過重點核心區域的保護並建立串聯的通道,也就是生態廊道,以增進基因的交流與生存的空間;在保障山區居民與遊客的利益上,危險區域必須優先採取預防或隔離措施,深受遊憩壓力影響的高山草原,也需要良好的管理制度,以分散尖峰集中的遊客量;在高山雲霧帶中,具有最高的生物特有種數值,對該區的保護,能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顯著成效;最後,保留高山環境的原始無噪音干擾空間,在廣大的自然境地與人類活動的壓力下,保存最後的「留白」。

四、  國家公園的高山保育策略

    保育工作在時間的深度、空間的廣度與環境本身的動態演變特質上,令工作的推動工作顯得艱鉅又複雜,在專業人力與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一些核心區域與議題必須列為重點並優先執行,在台灣國家公園系統中,對於高山保育的目標,目前應關注的重點包括:(一)、進行高山地區「長期生態研究」工作,提供高山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精緻化管理的基礎資料。(二)建置「中央山脈生態廊道」,超越單一保護區域的管理思維,實際依據生物的遷移傳播路徑與串聯個別零碎的保育棲地。(三)、透過社區參與,進行「部落地圖」記錄研究工作,加強環境溝通,有效管理保護區。(四)、發展「生態旅遊」,對遊憩人口強化環境意識與提供遊憩機會,對山區居民提供永續利用的經濟利用方式。(五)、設立「登山學校」,對山區最主要的活動形式,創立一處專業專職的教育基地,提昇山野活動的環境素養與安全保障,並引伸單純的戶外活動為保育工作的助力。 

1、進行高山地區長期生態研究

    國家公園的經營準則,主要依據區域內自然資源的組成與動態平衡的過程來制定,以往國家公園的研究多集中在交通便利、人類活動頻繁的低海拔區域,研究課題與期程的規劃,也未能跨越學科與時間的切割,也就是在時間序列、縱向的聯繫或跨越學門領域、橫向的聯繫都無法建立,在制定經營管理計劃時,常有不足感,透過建立長期生態研究(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網絡,對於探求自然界的原貌與演變方向,將提供一種可能的途徑。

    台灣的高山研究相較於平地研究為少,對於高山生物多樣性內涵的了解與掌握也很薄弱,談到高山地區的經營管理,要充分了解背景環境的條件,規劃與管理才能精緻,台灣的長期生態研究網在1996年已設置一處高海拔的塔塔加長期生態研究站,長期監測鐵杉與雲杉混生的常綠針葉樹林,但是對於承受遊憩壓力最大的高山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了解與掌握仍然不足,以太魯閣為例,合歡山區以箭竹草原為優勢的生態系,在1998年仍能發現新種哺乳動物-台灣高山小黃鼠狼,其他體型更小的物種之於研究的未探索空間會更大,設立長期生態研究站對於提供高山經營所需的生物都樣性基礎資料,將有實質的助益,客觀的條件上,合歡山區的交通便捷,由台灣的東、西兩側前往,均能在一天之內抵達,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山管理站建置完成後,加上現有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高海拔試驗站也位於此區,對於高山研究的支援都很便利與快速,是一處優良的研究 區位。 

2、建置「中央山脈生態廊道」

    雪霸國家公園位在雪山山脈的南半段,雪山山脈北半段的棲蘭山區是台灣雲霧帶森林中,最後僅存的少處珍貴檜木森林;太魯閣國家公園位在中央山脈北段,玉山國家公園位在南段,中間間隔的能高、丹大等山區,同屬中央山脈重要資源核心區域,以上不論是棲蘭山區或丹大山區,目前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但儘管在保護區系統的分布圖上,這些地區在形式上已經建立保護措施,但在實質的研究、管理上仍舊薄弱;再看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之間的虎口地區思源啞口,兩大山脈原本在此交會,生態推移帶(ecotone)的豐富生態組成,造成此區特殊的物種分布,應有適當的保護措施提供保護與基因交流的空間。

台灣固有的大型哺乳動物如黑熊、水鹿、山羊等,基礎生物學、生態學的研究已進行相當多年,但是這些大型動物的遷徙路徑仍不清楚,在外國相似的物種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論,台灣這些大型生物的遷徙應該有很大的機會跨越幾個國家公園或保護區,儘管資料尚不清楚,但山地開發或棲地破壞的壓力不曾間斷,突破舊有管理區限制,整體跨越人為界線的生態保育的思維應被慎重看待;綜合以上對整體高山保護區的檢視,「生態廊道」的觀念與做法,可強化高山資源的保護,應為重要的保護策略。 

3、透過社區參與,進行「部落地圖」記錄工作

以往自然資源或保護區的管理模式可概分為排除式(exclusive)與概括式(inclusive)兩種路線,排除式的管理在野地與特殊景觀的保護上成效良好,但在涉及人類活動較多的地區與當地社群發生關聯時,概括式的管理,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盧道杰,2001)。

台灣地狹人稠,國家公園與在地社群、住民關係密切,近年保護區的管理趨勢,強調在地參與或環境溝通,當地住民訴求對資源、土地的使用管理權,並要求共管(co-management),管理部門也因此展開溝通的工作,在許多溝通與對談的機會中,難免產生許多衝撞與爭執,在嘗試許多的可能性後,我們發現「部落地圖」工作的推動,能提供一個理性和平的對話平台,尤其是訪談過程中,管理部門較能了解居民的文化與價值思維,對當地居民而言,也似乎開啟了一個民主共議的社會機制,平凡居民的想法透過討論與整理後,能清楚的呈現,連帶的影響是打破少數代表長期壟斷發言權的不合理現象。

「部落地圖」與一般地圖的製作過程和意義都不相同,雖然同是空間分布的指示工具,但「部落地圖」是一張能夠說故事的地圖,製作的過程常引發社區民眾的討論與思考,結果也常呈現區域社群對資源利用的模式與文化歷史的軌跡,它可以簡單到只是一張手繪圖,也可以藉用現代的地理資訊工具(如GISGPS)來強化圖像整合的能力,重點是,在地社群生活的脈絡,透過「部落地圖」能夠清楚的展現並得到應證,尤其是所謂生態智慧,也能夠獲得清晰的理解。

以加拿大育空地區原住民長期與政府交涉的經驗來看,先由「管理的方式」著手才能有效爭取原住民的權益;原住民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態智慧以及傳統禁忌與規範,已經維繫長期的生態平衡,並建構成一套完整的土地倫理,這些生態智慧與土地哲學要導入國家公園經營計畫中,針對這個觀點,國家公園已經進行修法,希望將原住民的生存哲學,引入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中,以擷取智慧並實踐參與,推動「部落地圖」的工作,用意也在形成一個理性對話的空間,提供一種實踐共管與夥伴關係的可能性。

4、發展山區「生態旅遊」,兼顧保育與永續利用

    台灣山區的自然資源暨獨特又敏感,在維繫生態穩定與永續經營的前提下,在地社群的經濟生活如何營造與維繫?敏感的生態如何永續經營?「生態旅遊」似乎提供一項可行的出路;生態旅遊的賣點在當地獨一無二的生態組成、現象與壯麗的景觀,強調的是創造在地社群的經濟收入與維繫傳統的生活模式,這樣的特質,提供了兼顧保育與利用的可能機會,但仍須有貫徹理想與監測環境變動的機制,適時修正經營的方向避免生態的過度干擾。

    許多的國家或地區已經透過經營生態旅遊的模式,創造傲人的經濟收入,國內每年發費數萬至十餘萬台幣出國一探野生動物生態密境的國人也大有人在,事實上透過客觀的分析,活著的野生動物確實比捕獲獵食它來得有價值,但是生態旅遊的環境與服務,經常需要透過專業人員的協助與群體的力量才能成功與維繫,因此在地社區的凝聚力顯得十分重要。

    台灣的高山有高比例的特有種生物與生態系,跨越熱帶、暖帶與溫帶的縱向森林生態分布,十足代表北半球的生態縮影,在生態旅遊的發展上潛力無窮,幾處由原住民社區自發性經營的生態旅遊模式,例如阿里山鄉達那伊谷或楠梓仙溪的溪流生態旅遊,似乎有個成功的開始,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在動物族群的監測或遊憩行為發展上,仍有改善的空間,但總體而言,生態旅遊相較於高山農業或開墾式的觀光建設仍是較能永續的經營模式。

五、設立登山學校,奠基良好山野保育智能

台灣在半世紀來社會經濟高度成長,國際交流、旅遊開放帶動旺盛的山岳活動,登山人口已達百萬人,這些登山者也是山野地區的主要使用者,登山行為對山區資源的衝擊與關係最為密切,國家公園成立以來,實施許多生態保育管理措施,推廣愛護山岳、珍惜自然的觀念,同時與國內各登山組織,舉辦各種登山活動的短期講習或研習訓練,推廣正確登山觀念。

台灣的傳統登山教育多為師陡式傳授,目前雖然一些社團或個人已進步到定期排課訓練或設立登山教室,但仍缺乏國際標準化及充份的財務支持的常設機構,以經常性運作並研究發展提高登山素質,許多有心登山者出國參加戶外活動學校接受訓練,所習得的新觀念與技術,也在本地無充份發揮推動的空間。

對於高山生態的保育,並提供個人安全的親近高山的技能與方法,設立登山學校是一個由小處著手但卻能影響深遠而且務實的做法,登山的人,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由登山之中所獲得的體驗與觀念,有如一顆顆的種子,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萌芽,對自然保育的支持與影響不容小看。

合歡山是台灣少數可在一天之內就能抵達的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地區,儘管中橫公路的西段已經崩毀,但台灣西側仍可由霧社經台十四甲中橫支線前往,台灣東側可由中橫宜蘭支線或太魯閣中橫公路東段抵達,交通仍然便利,在自然條件上,合歡山位於南湖山系與奇萊山系的交界,冬季經常降雪,合歡群峰也能提供短程山岳健行的路線,在規劃設置登山學校的思考上都提供有利條件。 

六、結語

    台灣是一個高山島嶼,在頻繁的地震與颱風的自然環境之下,生態系仍能穩定持續,憑恃的就是連綿的高山與森林,如果沒有高山屏障,在每年夏季的颱風肆虐下,台灣環境的衝擊將會相當嚴重,如果沒有高山與森林,台灣上空的降雨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直接注入大海,乾旱必定發生,對於高山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以往較少關注,未來,在體認環境的整體效應與自然資源核心區位,高山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應當投以更多的關心與注意。

 參考文獻

1.Lawrence S.Hamilton1996PARKS Vol No 1-February 1996-Mountain Protected AreasThe Role of Protected Areas in Sustainable Mountain Development〞,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s Commission on National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CNPPA

2.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出版,p52

3.石再添,1987:台灣地理概論,台灣中華書局印行,p15,p79

4.彭仁傑,1993;台灣特有植物名錄,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p2

4.王震哲,2000;棲蘭山檜木林區植物資源調查研究,內政部營建署,p10

5.連裕益,2000;太魯閣2000高山生態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p97

6.內政部營建署,1984;玉山國家公園計畫草案(上),p2-8

7.內政部,1995;太魯閣國家公園計劃(第一次通盤檢討)p17

8. 中央研究院,2000;台灣生物多樣性願景研討會p12

9.郭瓊瑩,1999;迎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

保育訓練論文集

10.郭城孟,http://public.ptl.edu.tw/publish/culture/graphic1/grachapter6.pdf

11.中央研究院,www.sinica.edu.tw/~hastwww/taiwandesrp2.html

12.盧道杰等,2001;國家公園部落地圖研習班研習手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p1-2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