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資訊][回首頁]


Free your mind, free your body!

[最近活動]
[自我介紹]
[裝備市場]
[山區資訊]
[我要留言]
[登山健康]
[登山準備]
[登山裝備]
[入山入園]
[心情寫真]
[報名FAQ]
[山岳新聞]
[登山糧食]
[路線規劃]
[討論區塊]


 


台灣山區的生物世界

台灣是一座高山島嶼,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超過200座;隨著海拔越高,溫度就越低;在豐沛的雨量、多變的氣候等複雜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多采多姿的生物世界。25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山區,在此有一條特殊的森林景觀,即「森林界線」,此代表森林生長的最高線。

高海拔的生物世界

高山草本植物帶生長在森林界線的林線,此區風力強勁,被風化後的細沙無法堆積成土壤,每年又有四個月的冰雪期,所以只有一些草本植物在此生長,尤其是玉山薄雪草最引人注意。玉山薄雪草原生長在阿爾卑斯山,一萬年前,藉著四次的冰河時期來到台灣,在地理的區隔下,現已成台灣特有種植物。矮盤灌叢帶已可積些少量土壤,以玉山圓柏為其代表植物;玉山圓柏屬於台灣特有種,為台灣海拔最高的木本植物,其生長在雪山圈谷,因環境惡劣,使玉山圓柏形成造型奇特的矮盤灌叢;但生長在雪山翠池周圍,有屏障可阻擋強風的玉山圓柏,卻長的直立高聳。所以由此可知,環境對生物可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生長在森林界線下的台灣冷杉,因純森林生長,樹幹筆直,樹林又成墨綠色,所以有「台灣黑森林」之稱。在台灣冷杉林外圍,由玉山箭竹和高山芒形成面積遼闊的高山草原。森林火災,是高海拔植物演替的主要機制(ex:台灣冷杉和玉山箭竹間的演替);台灣冷杉的繁殖方法又稱「母雞效應」,當其種子成熟後會藉著風力,飄到大致以以樹為中心,樹高為半徑的範圍內,並開始萌發生長。台灣冷杉利用母雞效應,每年以19公分的速度擴張,把玉山箭竹逼往高山,又因玉山箭竹為森林火災的媒介,所以利用森林火災再把台灣冷杉燒掉,此時,玉山箭竹利用地下莖行無性繁殖,如此一直演替下去。台灣鐵杉生長的海拔較低,因受冰雪影響較小,所以樹型成傘狀開展。高海拔山區環境惡劣,所以動物相稀少;但亦可看見台灣森鼠、黃鼠狼、金翼白眉、酒紅朱雀…等動物在此區活動。 

中海拔的生物世界

海拔2500~1800公尺是針闊葉林混合區,往上是常綠針葉林區,往下是闊葉林帶,物候環境變化劇烈。此地區為台灣降雨量最大的地方,每年約4000公厘,所以終年雲霧繚繞,形成中海拔山區特殊的霧林景觀。在林區的枝幹上,可以常見到苔蘚這一類潮濕多雨的指標植物。台灣紅榨槭是中海拔主要的變葉樹種之一,每年約有150天的降霜期,所以台灣紅榨槭使中海拔山區的四季變化特別明顯。阿里山在海拔2300公尺,是中海拔山區的典型代表。其檜木林內有台灣杉、雲杉、地杉、台灣二葉松等,而台灣扁柏和紅檜為中海拔檜木林內的主要樹種;台灣扁柏樹皮較厚;紅檜樹皮很薄,也是神木群中的常見樹種。2500~1800公尺的中海拔山區,雨量高,潮濕大,受颱風的影響小,所以全台灣最高的樹種幾乎皆集中於此;台灣杉是台灣最高的樹,曾可達90公尺,其族群數很小,可能只有紅檜和台灣扁柏的五十分之一。台灣二葉松為台灣原生的針葉樹種,兩針一束的葉子是它名字的由來,其含有油汁的松針掉落在松林底層堆積,易造成森林火災;台灣赤楊的種子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生長,所以台灣赤楊屬於陽性樹種;森林火災過後,使二葉松林變為廣闊,此時台灣赤楊乘機開始生長,但二葉松的種子會在赤楊林下很快的又長得高大,遮蔽赤楊的日光,使其種子無法發芽。台灣的中海拔山區植物多、花果多,所以動物相也很豐富,我們可以常遇到台灣的特有種鳥類、山羌、山椒魚…等動物在此活動。

 低海拔的生物世界

1800公尺以下屬於低海拔地區,佔全台灣面積的80﹪,是台灣重要的維生生態體系;依海拔高度和植被分布,可大致分為:闊葉林、疏林、熱帶雨林和海岸林。低海拔山區高溫多濕;原始闊葉林主要由樟科和殼斗科植物組成,因其林層結構非常嚴密,茂密的樹葉使雨水不易到達地面,使地表不會直接受到雨水的沖刷,所以原始闊葉林和水土保持有密切的關係。由於陽光無法直接穿透林層,導致底層的水氣不易蒸發,所以熱帶雨林終年悶濕,也因此,物種的循環速率比中、高海拔來得快。山蘇花是闊葉林中常見的附生植物,生長在樹幹的分叉處,葉成輻射狀開展,所以又稱鳥巢蕨。陵形奴草是闊葉林底層常見的寄生植物,其寄主很專一。野生的哺乳類,如台灣特有種的台灣彌猴。溪流到河口沖積成西部平原,其附近有苦楝和田耕子草等疏林植物,此地區曾是梅花鹿活動頻繁的地方。熱帶雨林內的生物類型最為豐富,它是由赤道向南北回歸線擴張,所以熱帶雨林在台灣分布於嘉義到恆春半島,又以南仁山最為顯著。因熱帶雨林潮濕多雨,所以植物的板根和氣生根特別顯著,再加上木質藤本縱橫交錯的生長,更展現出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百步蛇是最能代表熱帶雨林的指標生物之一;台灣約有400多種的蝴蝶,在此以珠光鳳碟最為有名。海岸林是指生長在海邊的植物群落,由海飄植物組成;海飄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從東南亞漂流到台灣,並在台灣的珊瑚礁上落地生根。


台灣生態環境慘痛滄桑史

   面臨台灣暨全球缺水及溫室效應等重要公共安全危機,作者借此宣導人類共同安全的難得良機,憶述台灣珍貴原始森林寶藏消失的慘痛滄桑史實,來作為世人協力拯救自然環境生態的啟示。

  台灣位於北半球之北緯22-24度,原本氣候溫和,由於海洋板塊陡生形成了這個360萬平方公里的島嶼,此島嶼從南到北有連綿長達320公里的高山群(佔全島三分之二面積),其中3000公尺以上高山就有200多座,最高的玉山主峰達3952公尺(為東北亞第一高峰),豐富高低變異特大的地形加上四周長達1600公里的海岸線,蘊育了特有的自然環境特色,更因位置適中(喜馬拉雅山北半球北區等分布的最南限,南半球南區等生物地理區系分佈的最北界,加上山群林立而形成許多地理性隔離的特有生態島嶼,又是南北兩大地理區過渡帶),使得成為極具多樣、豐富與地域特殊性的物種分布天堂。

   台灣的自然生態體系是世界森林生態體的濃縮樞紐,具備了海底的珊瑚礁群、海岸林、熱帶雨林、亞熱帶森林及溫、暖帶與寒帶針葉林等。高等維管束植物就達四千餘種(其中蕨類植物有八百餘種),其密度、種類居世界之冠。海洋珊瑚礁群動物種類約佔全球的半數。野生動物則有:鳥類四百餘種,哺乳類七十餘種,兩棲類三十餘種,爬蟲類九十餘種,昆蟲類一千八百餘種,陸貝類二百餘種。目前所知的二十多萬生物種類中、約有四分之一是台灣所特有者。

  這些從海洋至平原、丘陵、高山所蘊育的珍貴物種,本應備受生活於土地上的人們協力加以尊重、保護才合乎常軌,奈何在先前短短的七、八十年間,遍佈於台灣中高海拔,面積多達百萬公頃的珍貴原始針葉林,竟先後被急功近利的中、外政客奸商砍伐殆盡,殘酷地斬斷了全台灣子子孫孫賴於永續生存的水源及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命脈。
   早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利用河岸、台地、河谷、河階等地築屋而居,並以周遭的生物採摘、織作、農耕、捕魚等來與大自然合一生活,有時也透過游耕使原有地力回復。祖靈信仰,部落傳說,圖騰禁忌,無形中也達到防止資源濫用及保護動、植物及生存環境的目的。因此,使台灣土地在三百多年前,大都能保持數萬年演替的完美原始森林生態、風貌,而受舉世喻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

   中國清朝中葉,大量的大陸潭泉移民台灣,遂將河岸、沼澤、平原丘陵等地開發為農田,加上移入人口不斷增加及對外貿易需求,於是,低海拔原始樟、楠類等闊葉林被伐採提煉樟腦、燒薪炭、建築、造傢俱、造船等使用而逐漸消失。後又因農耕墾殖,茶園、果園、檳榔園墾拓,相思樹造林等,使平地及丘陵保持的原始森林生態體系急激改變,田園不斷激增,水源普受污染,農村竹林圍籬及工商產業聚落也快速增加,亦因生存的需求而不斷向較高的山坡地開發擴張。

   然而,雖上述移居漢人在平原、丘陵地區肆無忌憚地破壞環境生態,但在距今八、九十年前的1910年代,台灣海拔500公尺以上的高山、高原地區超過百萬公頃的針葉等原始森林大多仍屹立存在,因而使大小河川水源異常豐沛、不虞匱乏,到處可看到竹筏上的矯健打魚郎在碧綠潔淨的河川中撒網豐收。 1895-1940年之間,領台的日本人雖然對台灣的治安、醫療、教育、海、陸交通、自來水、電力、下水道、農田水利、都市發展、衛生環保、國土規劃等重大建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先前由於瘧疾、鼠疫、腸病毒等傳染病的肆虐,種族對抗、治安混亂等等因素,島內居民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

   但卻因發現佈滿全島中高海拔珍貴的原始針葉林,便著手建造阿里山鐵路,並接續設立阿里山、太平山、宜蘭、木瓜山、竹東、八仙山、巒大山、大雪山等八個林區林場大舉選擇上等紅檜、扁柏、松、柏等針葉林及樟、楠、黑心石等闊葉林砍伐。到了1946年二次大戰終結,上述八大林區原始林約被砍伐三分之一以上(所存留的三分之二為中、下材質及運輸不便之森林)。

   詎料光復後國民政府初期承繼八大林區,幾乎不分等級變本加厲地(就連日據時期砍伐後,留存作水土保持約三公尺的樹頭概予切取)以斬草除根方式大事砍伐。繼之,藉著開拓中部及南部橫貫公路,先後成立橫貫公路中部森林開發處及楠濃森林開發處進行橫斷面砍伐。另外,由民間伐木商砍伐之林班(如丹大、郡大、玉里、瑞穗、知本、東勢、埔里、楠梓仙溪等數十林班區域)作地毯式之砍伐。

   到了1980年末葉,國民政府以亡羊補牢方式做了全面禁止砍伐決策時,事實上全島的珍貴針葉林早已蕩然無存,目前僅留的只是極少數的漏網之魚,而且是次等材質。

   細思鄉土百萬公頃原始森林寶藏在短短的七、八十年間,眼睜睜地被砍伐殆盡,二千餘萬同胞和他們的子子孫賴以存續的豐沛水源及環境生態遭受的慘重傷害,決非十倍於千萬美元之外匯存底可彌補於萬一;但願全體同胞及後代子孫切記鄉土已往慘痛教訓,結合全球力量,對現存的環境、生態協力加以宣導和保護。


我們的島丹大狩獵紀事

【公共電視台記者張岱屏/報導】

2004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二十四日,林務局於南投縣信義鄉丹大地區進行開放狩獵試辦計畫,這項充滿實驗性的計畫推出後,不但引起部分保育團體的抗議,在原住民部落內部也引起陣陣漣漪,究竟這項計畫的來龍去脈是什麼,未來可以開展出的對話空間又在哪?

狩獵是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生活重要的環節。對於許多原住民來說,山上的獵場是祖先留下的土地,上山打獵,就像是一條找回自己的路。當森林砍伐、棲地破壞、保育的壓力接踵而至,最直接衝擊到的就是在山林行走的原住民。流著獵人的血液原本是一種榮耀與驕傲,長久以來卻被污名化,打獵成為一件必須偷偷摸摸的事,一不小心就要觸犯國家公園法或野生動物保育法。

在原住民運動多年來不斷的爭取下,野生動物保育法在去年年初修正,增訂第二十一條第一項--「原住民基於其傳統文化、祭儀,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不受第十七條第一項、第十八條第一項及第十九條第一項各款規定之限制。前項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行為應經主管機關核准,其申請程序、獵捕方式、獵捕動物之種類、數量、獵捕期間、區域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原住民的狩獵權終於被當成是原住民固有權利的一部分,獲得國家的尊重。基於這項修正,保育機關希望將原住民部落長久以來在檯面下進行的狩獵活動,搬上檯面合法化,開放狩獵的試辦方案也因而成形。

丹大地區是中央山脈的核心地帶,也是布農族人的傳統獵場。根據師大生物系教授王穎的調查,這裡野生動物一年的獵捕量超過五千隻,但是被抓到盜獵的案件,一年只有一件左右。規劃這次狩獵試辦活動的王穎認為,在強大的狩獵壓力下,丹大地區還能夠維持穩定的動物族群數量,這或許是一個機會,可以藉由開放合法狩獵,爭取當地原住民的認同,共同管理野生動物的資源。在同時,生物研究學術單位也可以藉由對獵物的測量、紀錄與採樣,建立丹大地區野生動物更完整的資料,做長期的生態監測。

布農族獵人領了「狩獵証」,拿著獵槍大方地入山打獵,可說是六十年來頭一遭。最引人注意的是,保育類的動物--水鹿、山羌、山羊等,第一次出現在狩獵名單上,獵捕的上限是山羌200 、長鬃山羊50隻、水鹿10頭以及飛鼠300隻,另外,每個獵人最多只能獵捕兩隻草食性動物及兩隻飛鼠。

行政部門對於狩獵時間、獵物等等的限制,與居民傳統的狩獵習慣,畢竟存在著落差。試辦期間的管理與限制,讓原本照習俗默默上山打獵的長老感到相當不習慣。另一方面,六十年來原住民第一次合法狩獵,吸引了許多媒體在檢查哨前守候。事實上,打獵對於部落居民來說本來就不是新鮮事,但是開放狩獵的消息對於媒體卻充滿吸引力,獵人一到了檢查哨便受到媒體的包圍。於是乎林務局這個將狩獵行為檯面化的動作,便意外地在媒體上渲染開來,林務局大概沒想到,開放狩獵對於媒體的意義,恐怕遠大於對當地原住民的意義。

林務局主動釋出善意,希望取得原住民的信任,但是獵人的反應卻似乎不如預期。行政部門不但要面臨來自原住民方面的疑慮,更受到保育團體的質疑。原本保育與狩獵之間的爭議,又再度浮上檯面。包括關懷生命協會等保育團體,連署要求農委會停止丹大地區狩獵試辦計畫。野生動物的生存權與原住民的狩獵權,何者優先?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再次交鋒。

價值觀的辯論或許會流於各說各話,但是,在政策的技術面上,野生動物的經營管理卻需要拿出科學、精確的數據,做為對話的根據。在民間團體舉辦的丹大狩獵討論會上,保育團體也提出要求,希望行政部門能有更完整的資訊。面對外界的質疑,王穎教授提出這幾年在丹大地區所做的「哺乳動物相對族群數量分析」指出跟四年前相比,水鹿、山羌等哺乳類類動物出現頻率呈現增加的情形。

開放狩獵試辦計畫的波瀾,凸顯了漢人社會與原住民部落之間的差異,以及行政部門與原住民部落之間長久的不信任。試辦計畫本身從善意出發,是否能達到善的結果,卻需要行政部門、學術單位、原住民與保育團體之間,更細緻的討論、更完善的溝通、以及更深刻的信任。


瓦拉米步道台灣野生動物天堂

自由時報 2003/03/14
小心,有野獸!
記者郭孟君╱花蓮報導

 「拉庫拉庫是什麼意思啊?」瓦拉米步道好像一條鑲在大里仙山陡直山壁的腰帶,從這裡往下數百公尺,就是湍急的拉庫拉庫溪。
 背包上還繫著兩根長長的塑膠水管,要到瓦拉米去維修山屋的布農族高大哥不知道聽見我的問題了沒,腳步沒有要停下來的跡象,一個勁地說:「我們布農族,如果要跟人家約碰面,那裡有棵大楓樹最明顯的話,就會說:跟你約在大楓樹。就像平地人叫榕樹下的地方,一定有一棵大榕樹。」

拉庫拉庫 無患子的布農美名
 春天的低海拔山區午後悄悄掩上一層霧;我們站在佳心眺望拉庫拉庫溪,這裡擁有整條步道中遠眺群山峻谷最好的視野。雖然高大哥離我只有幾步遠,但霧裡傳來的話語已有些飄忽了:「拉庫在布農族語的意思是無患子,也就是說,從登山口到佳心這一段,溪邊有很多拉庫。再上去沒有拉庫了,溪也不叫拉庫拉庫溪了。」
 春天的無患子遲遲才換上橙黃葉子,在溪流兩岸滿山遍野的綠意裡翻飛,十分醒目美麗,怪不得要叫拉庫拉庫溪。所以拉庫拉庫溪漢名可作無患子溪,同理可證,步道途經的黃麻,附近就長著黃麻樹;而這條步道之所以叫瓦拉米,當然就是因為它是一條長滿各種蕨類的綠色小徑。

野生動物天堂 循跡追蹤山屋過夜
 一邊學著用布農族的眼光去解讀自然,一邊趁著天光趕路的過程十分有趣,但是這裡豐富的動物資源也是此行不容錯過的重點。一瞄見周遭的草木晃動,我就忙不迭的問:「那是山羊嗎?」「山羌嗎?」不過大部分的動物老早就聽聞到人聲,沒有望風而逃的只有白額畫眉和五色鳥;這兩種鳥類春天聚在一起,直到夏天繁殖期到來時才分開。這個時節數十隻五色鳥和白額畫眉成群在枝椏間又叫又跳,蔚為奇觀。
 地面上的線索也很多,鬆軟的邊坡上有許多獸徑。我猜想在我們一行人前方數公里,應該有一隻山羌,因為沿路都有新鮮的山羌排遺,蹲下來仔細瞧,甚至讓人覺得那些黑黑亮亮的團塊還冒著些許白煙。高大哥說,一群人說說笑笑的一道走,發出的聲音和氣味老早就讓動物躲得不見蹤影。才下午五點,山上就暗了,藉著手電筒的昏黃燈光沖泡辛苦揹上山的即溶咖啡,被瓦拉米環繞著的寂靜山屋,居然飄盪出一種城市的氛圍,這也算是此行最奇特的體驗了。

山羌近距離接觸 萬般感動一瞬間
 為了想拍到動物的照片,第二天一早我就出發返程。
 記得高大哥說腳步要放輕、處在下風,比較不容易被動物們發覺;默默地走了三個小時後,忽然聽見一陣窸窣,離我三、四十公尺上方的樹叢裡,有什麼大型動物在移動。
 邊想著:「應該是水鹿吧?」邊用相機對準樹叢,但是這頭龐然大物很快就隱匿不見了。
 有些失望的我正打算繼續前進時,正巧看到一頭山羌站在路邊,距離只有五十公尺不到!屏著呼吸,我儘可能的慢慢地把相機舉高,輕輕的對焦。
 原本低頭吃草的山羌,忽然抬起頭望過來,像琥珀般褐色透明的雙眼閃現一絲迷惑,然後……一個靈巧的轉身,山羌就這麼一溜煙地消失在我面前!雖然照片沖洗出來,山羌只是畫面中一道褐色的影子,不過這短短不到十秒鐘的接觸,帶來那種心臟快從嘴裡狂跳出來的感覺,可說為這趟瓦拉米健行畫上完美的驚嘆號!

〈看不見的風景〉動物蹤影有跡可循
 瓦拉米步道由於開發少,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極有可能就是早期台灣原野的初始風貌。而原本生活在高山的動物下山避冬的緣故,也使得瓦拉米的春天氣象活潑。雖然野生動物對人十分敏感,只要有人接近,就逃之夭夭;但是看來寧靜的綠色天地,其實還是有跡可循呢!
線索一:掉在地上的青剛櫟果實外殼、咬開的愛玉子,這是台灣獼猴最愛的食物。
線索二:邊坡上的蹄印走出來的獸徑,小一點可能是山羌、大一點可能是台灣長鬃山羊。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長鬃山羊是偶蹄目動物,也會感染口蹄疫,所以千萬不要帶豬肉及其製品,以免造成感染!
線索三:鬆軟的表土被挖出個小洞,加上一點異味,喜歡吃蚯蚓的鼬獾可能剛在這裡享用過早餐!
線索四:喜歡吃靠近地面的植物,分布在海拔兩千五百公尺以下天然闊葉林,有點神經質的山羌是台灣鹿科動物中最小的,重約七公斤。
線索五:台灣水鹿是本土原產最大型的草食動物,堅硬的蹄甲很能適應崎嶇山地,獸徑也多在較崎嶇的高坡,大多啃食及肩高度的植物。

〈瓦拉米變身秀〉今日生態步道 昔日八通關古道
 從登山口到瓦拉米這段健行步道,大致上沿著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道開闢;在過去,八通關越道可是聯絡玉山兩側的中部橫貫公路。從遺留下來的路幅和路基來看,最寬處可達兩公尺,可以想見它過去的車水馬龍。
 由於八通關越道是日治時期的中橫公路,瓦拉米步道沿線還留下不少一個世紀以前的生活遺跡。例如佳心,是過去的日警駐在所,從留在地上的木樁來看,當時這裡的建築物規模可不小,而且還可遠眺山風瀑布和拉庫拉庫溪谷,占有地形的優勢。
 除了佳心,黃麻過去也有日警駐守。過了黃麻,路邊還留有炭窯遺跡,細心的話,也可以在路邊發現舊日的陶器碎片,可以想見當時這條道路車水馬龍、甚至商店旅驛林立的盛況。瓦拉米則是附近最大的據點。日治時期,瓦拉米設有日警駐在所、招待所,甚至還有教育所和醫療院所等。
 值得一提的還有喀西帕南紀念碑,它是日治時期布農族在此發動抗爭,日本當局為殉職日警所立的紀念碑。不過歷史令人啞然的地方也在此,現在這座紀念碑成了原住民慘烈抗日的一頁紀錄。

旅行竅門 Travel Tips
◆瓦拉米生態步道由玉山國家公園規畫成遊憩型步道,不需申請入園許可。不過進入山區需向南安派出所或玉里分局申請許可。
◆瓦拉米步道全長約十四公里,除佳心有十分簡易的如廁點外,沿途沒有公廁。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瓦拉米設有山屋一座,上下通鋪約可容納二十人,另有廁所兩間和自來水。住宿山屋不需事先申請,但需自備睡袋。
◆每年六至十一月為虎頭蜂繁殖期,易受驚螫人;平時陰溼積水處則多吸血螞蝗,雨天活動尤甚;淺山地區全年毐蛇出沒,請冷靜等牠先過。步道多土石路面,請著止滑力高的鞋子前往。此外雨天尚需注意落石,勿在棧道、斷崖、崩塌地等處逗留。
◆山區氣候和路況多變,進入瓦拉米步道前請先至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了解相關資訊。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