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資訊][回首頁]


Free your mind, free your body!

[最近活動]
[自我介紹]
[裝備市場]
[山區資訊]
[我要留言]
[登山健康]
[登山準備]
[登山裝備]
[入山入園]
[心情寫真]
[報名FAQ]
[山岳新聞]
[登山糧食]
[路線規劃]
[討論區塊]


雲豹的故鄉大武山

【公共電視台記者張岱屏/報導】
大武山南台灣第一高峰,是卑南、排灣、魯凱三族的聖山,也是魯凱族祖靈的居住的所在。相傳魯凱族人是在雲豹的帶領之下,越過大武山的東稜,來到屏東的霧台鄉。而大武山之中有一種神秘的動物,十多年來沒有人見過牠的蹤跡,但牠的故事卻始終存在於老人家的記憶裡----
很久很久以前,黑熊跟雲豹是一對很好的兄弟。原本他們的身體都是白色的,有一天他們決定替彼此畫花紋。黑熊先幫雲豹畫。黑熊很勤快,把雲豹畫的很漂亮,後來換成雲豹幫黑熊畫,因為黑熊先幫雲豹畫,畫得很累,所以就睡著了。結果雲豹偷懶,把熊整個塗黑就跑掉了。但因為黑熊打瞌睡胸口沒有被塗到,所以就留下一個白色V型的花紋。從此以後,雲豹跟黑熊就成了世仇
民國75年,研究雲豹的美國動物研究專家羅彬慈博士訪問台灣,認為大武山地區是台灣雲豹最可能出現的地區。民國七十七年,在保育的呼聲下,農委會公告成立「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面積廣達47,000公頃,是台灣地區面積最大的自然保留區。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含括了台東縣五大水系:大南溪、知本溪、太麻里溪、金崙溪及大竹溪等上游的原始森林,豐富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生態研究者不畏艱苦,想要見證南台灣這片野生動物的天堂。
民國九十年,農委會委託屏東科技大學在大武山自然保護區進行雲豹調查計劃。三年來,姜博仁與他的研究團隊足跡踏遍了大小鬼湖、大武山東稜、知本溪流域與太麻里溪流域,至今雖然沒有雲豹的蹤跡,卻累積了豐富的大武山動植物資料。今年二月十四日,我們與姜博仁的團隊進入大武山自然保護區,沿著太麻里溪流域而上,進行十一天的勘查,希望能更了解雲豹的故鄉--大武山。
由於研究者沒有辦法長時間在山中紀錄動物,而且大部分動物對於人都極為敏感,因此自動照相機就成了極好用的工具,利用紅外線感應動物的體溫,替研究者拍攝動物的一舉一動。三年來拍攝到的保育動物包括台灣獼猴、麝香貓、食蟹、穿山甲、水鹿、山羌、山羊、黑熊、石虎,以及極為少見的黃喉貂等等。
除了架設相機之外,對於動物棲息環境的調查是研究團隊在山上另一項重要的工作。為了更精確掌握動物出沒的環境,對於每一個樣區附近的植被密度、樹種,都要做詳盡的紀錄。由於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海拔高度從兩百公尺到三千一百公尺,林相從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到中海拔的亞熱帶闊葉林、到高海拔的溫帶針葉林,境內沒有公路的切割與人為的開發,植物林相保存得相當完整,也為境內的各種動物提供了適合的生存環境。
從海拔200公尺一路往上攀爬到1400公尺,林相從熱帶森林轉變為中海拔的闊葉林。在這個區域,研究團隊曾經見到極為稀少的保育類動物--黃喉貂。姜博仁表示,黃喉貂是台灣四種貂科中之一,也是其中毛色最漂亮的一種,多分布於中海拔區域,過去關於黃喉貂的生態紀錄與研究都極為缺乏。這三年來利用自動照相機得到的資料,在雙鬼湖與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都還有牠的蹤影,顯示在這一帶區域黃喉貂仍然有穩定的族群數量。姜博仁希望藉由大武山雲豹調查計劃,累積更多關於黃喉貂的活動模式與棲地利用等基礎資料。
大武山雲豹的調查計劃即將在今年告一段落,雖然至今尚未發現雲豹的蹤跡,但是,姜博仁卻意外地見證了大武山自然保護區的豐富與美麗。有人說,大武山是台灣最重要的野生動物基因種源庫、是中央山脈南端野生動物遷徙繁衍的唯一廊道。其實,大武山不僅是雲豹的故鄉,也是台灣每一個人心中不斷追尋的故鄉


荒煙蔓草50 浸水營古道露臉

聯合報 2002/09/23宋耀光

從屏東到台東的越嶺古道──浸水營古道,消失在荒煙蔓草五十年之後,在古道探勘專家楊南郡重勘及枋寮鄉新開社區發展協會爭取永續工程經費整修及推動後,終於重見天日。
 清朝的地方誌把浸水營古道稱為「三條崙古道」,日據時代的公元一九○六年(明治卅九年),日本因該路的最高警備點是「浸水營」,改名浸水營越嶺道。
 歷史上記載,浸水營古道是眾多橫越中央山脈使用頻率最高的古道,通過中央山脈的越嶺最低,使用壽命也最長,從屏東縣枋寮鄉越過中央山脈稜線,到台東縣的大武,全長四十七公里,稜線最高處海拔約一千三百公尺。
 楊南郡踏勘的古道和目前登山者走訪的古道不同,但兩線在稜線處會合。楊南郡踏勘的古道是從枋寮鄉的玉泉村上山,經石頭營、歸化門、浸水營、出水坡、姑仔崙社至台東的大武。目前走訪古道者,則從枋寮鄉的水底寮至新開村上山,沿著大漢營區興建的大漢林道上山,在林道廿三公里處,即所謂的「大樹林」和舊古道會合。
 這條古道是公元一八二九年(清道光九年),即一百七十四年前,西部平埔族利用這條越嶺道路,集體移民到東岸的台東,公元一八七四年,牡丹事件爆發,清廷以開山撫番、鞏固後山防務,在一八八二年,即一百一九年前正式拓修這條越嶺古道,從現在的古道遺跡中可以清晰發現,當年的古道寬度可以行走牛車。
 公元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屏東楓港到台東大武的南迴公路打通,取代這條古道,浸水營古道逐漸淹沒在荒煙蔓草中,直到五年前古道探勘家楊南郡等人重走這條古道,喚醒大家憶起先民篳路藍縷,開山修路移民後山的道路;枋寮鄉文化促進會、枋寮鄉新開社區發展協會,則在最近兩年發動社區力量爭取永續工程重建,雖然整建古道只是一小步,但是讓浸水營遺址重見天日卻是一大盛事,登山好手競相捷足先走完全程。
 原古道以枋寮鄉玉泉村(石頭營)為起點,仍保存有石頭營聖蹟亭三級古蹟,經崁頭營、歸化門、力雲社、到大樹林,目前一般走訪古道,沿大漢林道,從枋寮的水底寮出發,經新開到大樹林。
 大漢林道是大漢山營區為了軍方進出,闢建供軍車行走的水泥路,林道只有軍車車輪行走的部分鋪設兩條水泥道,在廿三公里處,即所謂的「大樹林」處下車,徒步進入古道的後段。
 大漢林道十一公里處,是從舊力里部落遷建,這裡仍有數戶原住民耕作,房舍保存良好,從十六公里處起路邊有一片台灣土產楓春樹,廿公里處起,則有樹已成栱的台灣杉,樹齡約有五十年。廿二公里處有階梯可以下到山谷,此處瀑布終年不息,但從路邊到河床,要走三千多個階梯。
 廿三公里的岔路,往上是到海拔一千六百八十八公尺的大漢山營區,投東而去,則是往浸水營古道及大武台灣穗花杉自然保護區。
 走古道則從大樹林進入約一公里後有叉路,往姑子崙山方向的小路進入,前面卅分鐘,即到姑子崙山叉路前的路徑平坦,因屬浸水營闊葉林保護區,林相茂盛,姑仔崙山海拔一千六百卅一公尺。
 轉過叉路後,沿古道兩旁,部分林相已更新,林務局已新植台灣杉,樹齡廿、卅年不等,杉木筆直、蒼翠,夾在闊葉林相之間,古道的雜草,仍和人齊高,沿途鳥語啾啾。
 從浸水營遺址到海拔六百九十五公尺的出水坡,行程約三個半小時,都是緩降,出水坡遺址佔地約一公頃,還可以清楚的看到駐在所及儲水池遺址。
 過了出水坡後不久,在路的下方約廿公尺處,有兩座保存完好的石砌堡,過了出水坡三角點,路徑轉壞,忽上忽下,有的路段急速下降,從出水坡到姑仔崙舊社及林務局的舊苗圃,全程約三個小時。
 過了苗圃涉溪越過大武溪的河床,到大武的加拉板部落是產業道路,約要一個小時,到大武火車站,也要一個小時,因此全程步行得花八到十個小時,如果在涉大武溪支流後能連絡車輛接駁,至少可省二個小時。
 夏天在浸水營古道的林道常有吸血蟲馬蝗出沒,雨季溪水易暴漲,橫越大武溪支流時要注意安全,一般認為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乾季較適當前往。
 有人把浸水營古道規劃兩日行程,第一天從枋寮僱車送到大漢林道的大樹林,再徒步到大武溪畔或是出水坡,第二天到大武後搭南迴鐵路火車回枋寮。
 浸水營古道適合考古、生態、登山、森林浴及文化尋根之旅,枋寮生活文化促進會及新開社區發展協會,一方面著手整建道路,另方面規劃它的遠景,浸水營古道五十年前的盛況值得拭目以待。

行程簡介:
 1.大漢林道23.5K--(50)姑子崙山登山口--(10)浸水營駐在所遺址--(1.5小時)古里巴保諾駐在所遺址--(20)出水坡駐在所遺址(神社遺址)--(25)出水坡山--(2小時)苖圃駐在所遺址--(15)茶茶牙頓溪--(1小時15)(末段搭車)加羅板部落(活動中心)
 2.大武國家公園步道(繞一圈)----30
登山時間: 
 約8小時(包括午餐和休息)
落差:(總落差約1400公尺)
 大漢林道23.5K(H1446M)----姑子崙山登山口(H1404M)-------下降 40公尺
 姑子崙山登山口(H1404M) ---浸水營駐在所遺址(H1307M)-----下降100公尺
 浸水營駐在所遺址(H1307M) --古里巴保諾駐在所遺址(H853M)--下降450公尺
 古里巴保諾駐在所遺址(H853M)出水坡駐在所遺址(H713M)------下降140公尺
 出水坡駐在所遺址(H713M)---出水坡山(H655M)H672M---------下降 40公尺
 出水坡山(H655M)H672M ----苖圃駐在所遺址(H177M)--------下降500公尺
 苖圃駐在所遺址(H177M)----茶茶牙頓溪(H139M)------------下降 40公尺
 茶茶牙頓溪(H139M)------加羅板部落(H68M)-------------下降 70公尺
累計里程: 約20公里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