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內文 |
壹、前言 |
人類的移動都是由雙腳來完成,包括走路、跑步、運動等。因此對我們雙腳的保健是非常重要的。選手或運動員由於長期的訓練和比賽,對雙腳的傷害也就相對的提高,尤其是足部的傷害更是常見。
近年來科技的發達,運動用品的設計和製造已漸漸專業化,例如籃球、網球、棒球、有氧舞蹈等等都有其專用的鞋子,對於足部運動傷害的預防很有幫助。但是如果穿著不合適的鞋子,反而會造成許多足部的問題。本文對常見足部傷害的原因、症狀及處理方法有詳細的介紹,希望能對困擾已久的傷者有些助益。 |
貳、足部的解剖構造 |
人類的足部必得要有良好的肌力、柔軟度和協調性。因為它必須承受我們不斷地走路、跑步和跳躍。它包含二十六塊骨頭,由複雜且緻密的韌帶和筋膜包圍連結,而且整個足部就像拱形或弓形一樣的結構,並具良好的彈性,這個結構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的距骨。距骨連結了小腿和足部,雖然它並沒有肌肉附著提供支撐,但卻必須接受和傳遞來自全身體重的壓力。
足部具有兩個重要的足弓,即縱弓及橫弓。縱弓從足跟一直延伸到五根蹠骨的遠端,內側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個楔骨和三根靠內側的蹠骨所構成,外側由跟骨、骰骨及第四、第五蹠骨所構成。內側部份有較佳的柔軟度和較大的曲度,有利於吸震;外側部份則較扁平且活動度不大,有利於支撐。
橫弓則由附骨前段及蹠骨的底面凹陷所構成,而此橫弓的前半段就是所謂的蹠弓。蹠弓只在不負重狀態才會存在,當人體站立會使蹠弓趨於扁平。五根足趾主要是在步行末期時做推蹬的動作,對於人體的移動敏捷性有舉足輕重的功效。足部的肌群及韌帶則協助人體平衡及穩定。
|
參、急性足部傷害 |
一、足部的挫傷(Contusion)
運動中常見的足部挫傷部位是腳跟及腳背為最頻繁。
腳跟挫傷(Heel
bruise):
容易發生腳跟挫傷的機轉是突然地急停或突然地從水平方向的運動轉成垂直方向的運動,像是籃球的跳躍或田賽的跳高。腳跟有一薄且角質化的皮膚層和一層的脂肪層覆蓋,用以吸收跑跳時的衝擊力,但有時連這樣的構造都無法消除突然撞擊的力量。當發生腳跟挫傷的傷害,選手會抱怨腳跟處有劇痛而且使得腳跟不能著地負重,所以選手會有踮腳尖走路的情形。腳跟的挫傷經常會因長期不癒或發生次數頻繁,則會演變成慢性的骨膜發炎。較容易發生腳跟挫傷的選手,應在運動前就使用足杯墊或軟墊來預防傷害的發生。在傷害發生的初期,可用冰按摩幫助選手減輕疼痛,且讓腳跟避免負重或再撞擊至少24小時(2~3天之後則使用淺層及深層熱療)。例如,熱渦流浴及超音波。如選擇已可漸漸走路而不感覺劇痛的話,可使用足杯墊或軟墊來保護腳跟,並開始一些輕微的活動。
腳背挫傷(Instep
bruise):
造成腳背挫傷的原因經常是腳背直接被撞擊部份。例如,跆拳道的踢擊或遭硬的物體擊中,如棒球等。在傷害初期要立刻冰敷壓迫,不只為了控制發炎,最重要的是要預防腫脹。因為腫脹會壓迫足背的肌腱等軟組織,而且也使傷者難以穿鞋。如果撞擊的力量太大,有可能會造成骨折,所以,必要時要做x-ray檢查。一旦發炎症狀緩解且選手必須再恢復訓練時,可剪一軟墊直接覆蓋在挫傷部位,並加強鞋背的硬度。
二、足部的拉傷(strain)
此處的拉傷是指支持足弓的肌群有勞損或撕裂的情形。
蹠弓拉傷(Metatarsal
arch strain):
有蹠弓下落或高足弓(pes
cavus)的選手由於前足部骨頭的排列不齊導致足下屈肌群張力的增加,因此較易發生蹠弓拉傷。若造成蹠弓的疼痛或痙攣的病症就叫做蹠痛(Metatarsalgia),詳細介紹及處理方法稍後會提到。
縱弓拉傷(Longitudinal
arch strain):
通常由於選手在不平或太硬的場地運動維持一長時間或突然著地的撞擊,造成足部肌群的拉傷。當選手受傷後欲再跑步時會發現內踝下方和內側通過踝關節的肌腱會疼痛,且足內側會有些微腫脹。處理方法是立即休息、冰敷、抬高、壓迫(RICE),減少負重,並做些復健運動,但負重和復健必須在不疼痛的情況下完成。此時可以利用足弓的貼紮方式來幫助足弓承受體重。
三、大拇趾的扭傷(Sprain)
大拇趾的扭傷通常是踢擊到堅硬的物體造成韌帶傷害,而這樣的動作使得大拇趾的屈曲或伸展超過正常的關節活動度或使大拇趾過度扭轉而撕裂了一些支持的軟組織。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在人工的硬質場地運動致使大拇趾過度伸展(Hyper-extention),又叫做Turf
toe。
此傷要透過觸診以確定它的嚴重性,如果有骨折的跡象,應儘快做X光檢查。受傷的足最好能穿特製的固定用鞋子,並給予適當的貼紮保護。
四、腳趾的骨折(Fracture)和脫位(Dislocation)
腳趾的骨折通常是骨頭遭受擠壓而造成,就像踢擊硬物或腳趾直接受撞,一般的症狀是腳趾會腫脹且失去血色,這樣的傷害必須立即就醫。假如骨折的地方是骨頭中間部份,復健過程中就要以貼紮來固定保護。
若同時有好幾處骨頭受創,幾天內都必須穿戴固定用的石膏或其他特製物品。腳趾的骨折大約要休息3∼4週才能痊癒。
腳趾的脫位比骨折要少見,通常會發生在近端或遠端趾尖關節,受傷的機轉和骨折相似。由於疼痛的情況並不嚴重,可以很輕易地將它復原。
五、蹠骨的骨折
蹠骨骨折是由於直接的力量造成,像被別人踩到、足中間部份嚴重扭轉或不正常反覆性的壓力。症狀是會疼痛且腫脹。最常見的蹠骨骨折叫Jones
fracture,是發生在第五蹠骨基部。通常它是由於強力的足部內旋動作,與踝關節扭傷一併發生,而Jones
fracture復原後有很高的比例無法恢復原來的結構。
緊急處理用RICE,以控制腫脹。一旦腫脹消退,可穿戴一種保護整個足部和踝部的護具3~6週,傷後第六週可嘗試步行,但要穿著前端寬大的鞋子或拖鞋。
|
肆、
慢性和過度使用的傷害 |
大多數的運動都必須利用雙腳的移動來完成,因此如果在長期運動過程中,體重的負荷、重心的轉移或其他生物力學因素無法很正常的運作,那麼很容易會發生足部慢性和過度使用的傷害。特別是選手必須長期無間斷的訓練和比賽,這樣的困擾更是層出不窮。
一、
外生骨贅(Bony
outgrowth)或骨刺(Exostoses)
外生骨贅是指在原本骨頭的表面長出一些骨化的組織,這些組織經常會被軟骨覆蓋住,又叫做骨刺Spurs。例如在第五蹠骨頭部外側的突出。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因素、錯誤的行走或跑步模式、體重超重、關節夾擊(Joint
impingement)、持續使用不適當的鞋具…等。
要預防骨刺的形成當然就是設法消除上述的各種原因,而要減輕疼痛的方式可以剪一甜甜圈狀的軟墊覆蓋於突出的痛點處,避免壓迫或撞擊它。若疼痛太劇烈或變形太嚴重,應求助於醫師。
二、
青少年足跟的疼痛
青少年選手有足跟的問題通常有幾個原因,例如疲勞性骨折、足底筋膜炎、跟腱囊或跟腱後囊的發炎、足跟或跟腱處骨刺、足跟周圍肌腱炎…等。在足跟後方,即跟腱與跟骨接點處,在深層有跟腱後囊、在淺層有跟腱囊,此處常發生黏液囊炎造成發炎和腫脹的症狀,可能是因為鞋子的後上邊緣太緊的壓力所造成。初期的處理可先用軟墊放在發炎疼痛的位置上減輕壓力。要避免此問題的產生,要選擇後上緣較寬鬆柔軟的鞋子。
青少年也常發生在跟骨有骨刺的情形,這種名副其實的骨質增生是在跟骨的生長板上。持續發炎狀態會有劇烈的疼痛並使足跟部份變得非常脆弱。初期的處理是充分的休息、冰按摩和使用醫師指示的消炎藥。
三、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
足底筋膜炎的患者通常是跑或跳動作頻繁的選手,而它也是足部後側發生率最高的傷害。足底筋膜從跟骨內粗隆向前沿展整個足底終於蹠骨頭部。由於重覆的跑跳動作牽張足底筋膜,不斷拉扯跟骨內粗隆的結果,造成一慢性的刺激和骨刺的形成。攣縮的足跟組織、穿足跟部位寬鬆的鞋子、高足弓的結構和扁平足都容易發生足底筋膜炎。
選手會抱怨足跟像踩到石頭的刺痛或灼痛,觸診時可以摸到明顯痛點,有時整個足底都會有輻射痛。而最不舒服的時刻就是早上剛下床或剛使足底負重的那一剎那,在走幾步路後會好過些。
利用LowDye
arch taping貼紮法提供足底筋膜炎適當的支持是很好的方式之一或者可以穿戴一些支持足弓的護具,但較積極的做法是足跟組織的伸展,尤其當選手的腳踝在自然姿勢下無法背屈10~15度時。每天至少要伸展三次。建議選手要穿鞋底富彈性、柔軟的鞋子,且足跟部夠牢固不易鬆動,必要時在足跟處墊高1.3∼1.9公分,可以緩和疼痛的症狀。
四、
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
超過18%的疲勞性骨折發生在足部,而足部最常見的疲勞性骨折則在蹠骨主體。傷害初期的3~4天需要用拐杖協助行走或穿戴特製的足部護具1∼2週。當疼痛稍解除再開始嘗試負重活動,同時最好使
用貼紮來保護支持。至少傷後3∼4週再嘗試跑步。
疲勞性骨折
因運動時引起的反覆、過度衝撞骨骼所導致。在肌肉群較少的部分或腳底扁平的人容易發生。此外脛骨前側下三分之一的部分容易發生。最初的症狀為輕微的膝蓋骨持續疼痛。
處置-
1.
中止運動六星期。
2.
疼痛劇烈時要用石膏固定復健法。
1.
游泳。
2.
在游泳池中慢步走路。
3.
回轉腳。
4.
用毛巾訓練腳指抓力等。最初從負荷小的運動開始做起,然後再漸漸使用橡皮管提高負荷,改變運動方式。
備註-包圍著骨頭的肌肉疲勞,就會直接對骨頭施加衝擊,因此長時間打球的選手比較容易患疲勞性骨折。如果出現疼痛時,就不要在硬地球場,改在紅土球場打球,減輕腳的負擔。
轉載自http://203.72.181.13/sport/%E8%85%B3%E9%83%A8%E5%82%B7%E5%AE%B3.htm
五、
肌腱炎(Tendinidis)
常見的足部肌群肌腱炎有脛骨前肌腱炎(Anterior
tibialis tendinitis)、脛骨後肌腱炎(Posterior
tibialis tendinitis)、阿基里斯腱炎(Achilles
tendinitis)、腓骨肌腱炎(Peroneal
tendinitis)。這些肌腱炎通常是足部結構性不穩定加上過度使用所造成。處理方式包括休息、冰或熱敷、使用醫師指示的消炎藥和姿勢的矯正。
六、
足弓的問題
足弓的問題引發的症狀很常見,通常導因於不適合的鞋子、體重超重、在質地較硬的場地長時間運動、錯誤的姿勢或組織的疲勞等。這些原因對支持足弓的軟組織有很大的損害,而實際的病例分為三級,每一級有它特殊的症狀。第一級的傷者會覺得足弓處有輕微的酸痛。
第二級會有紅、腫、熱、痛等慢性發炎的徵候,且可看到足弓輕微的塌下。第三級的足弓塌下非常明顯,疼痛發炎情形嚴重,活動度也會受影響。以下是常見的三種足弓的問題:
蹠弓下落
在較硬的場地運動對足部的壓力大很容易造成前蹠弓部位塌下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力量會使得蹠弓部位的韌帶和肌腱無法再足以支撐蹠骨頭。蹠骨位置的下落和改變可能會壓迫周圍的神經和血管,因此傷者會覺得有灼痛感,同時也可能併發紅腫、足繭受壓迫而發炎、足趾的僵硬痙攣等症狀。處理的方法有水療、輕微的磨擦按摩等,在蹠骨下方加墊的位置。
內側縱弓下落(Pes
planus)
這個情形就是我們常說的扁平足(Flatfoot),傷者會抱怨足弓和足跟的地方酸痛且有使不上力的感覺。足弓的塌下導致體重分配的不正常很容易造成踝關節的扭傷。造成扁平足的原因包括鞋子不適使足部變形、支撐的組織變弱、超重等。扁平足的人常會合併足部內旋或旋前的症狀。使用貼紮的方法可以減少症狀的產生。
處理縱弓的問題有下列步驟:
穿合適的鞋子。
熱水療法或熱渦流浴(40.6度)更好,一天3~4次直到發炎的症狀解除。
深層熱療如超音波以促進循環。
改善足弓脆弱的韌帶,並利用貼紮和特製的支撐物來協助穩定。
假如早期發現有足弓的問題,多做一些運動療法會比附加的物品更有效。
高足弓(Pes
cavus)
高足弓就是我們常說的爪形足,它比較沒有扁平足那麼常見。高足弓的僵硬狀態吸收震動不良而且容易導致蹠痛、爪形趾、鎚狀趾等其他病症。但有時也不會有任何症狀。明顯的高足弓可能是先天性的或是神經方面的問題
。 |
伍、前足的傷害 |
一、大拇趾外側滑囊炎(Bunion
或
Hallux Valgus)
滑囊炎是大拇趾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形成滑囊炎的原因很多且複雜。通常是第一蹠骨頭部先天的變形,加上患者時常穿太窄、太短或鞋跟太高的鞋子而造成大拇趾邊緣的滑囊開始發炎,最後變薄。而第一蹠趾關節(MTP
joint)會變大,且大拇趾會向內緊靠第二趾,有時甚至會有重疊的現象產生。此症狀一開始,發炎的部份是脆弱且有些微腫脹,若穿著不適合的鞋子祇會使患者更痛、更不舒服。患者若讓發炎的情形持續下去,最後可能造成整個前足部的不穩定。另一種類似的情形叫裁縫師滑囊炎(Tailor's
bunion),此情形較少見,它是第五趾向第四趾緊靠的現象。
預防方法:每個病例均有其造成的原因,早期的發現和處理可以避免更重的關節變形。預防的最好方法為平日要注意穿著合適的鞋子,使拇趾有充分的空間。
處理:
可放置軟墊或棉、麻製品在MTP
關節內側,以減少壓迫引起的疼痛。
在大拇趾和第二趾間放置軟墊以減少壓力造成的影響。
使用淺層的熱療以減少發炎,如熱水療。
利用貼紮法提供支撐。
每天做足部的活動和訓練以增強拇趾伸肌和屈肌的肌力。
二、蹠痛(Metatarsalgia)
有蹠痛的患者通常會抱怨第二或第三蹠骨的遠端疼痛。疼痛的點有時可發現厚繭的形成。造成此情形的原因通常是蹠弓的下塌。正常的情形是第一蹠骨承受2/6的體重,第五蹠骨承受略大於1/6的體重,而第二、三、四蹠骨承受1/6的體重。假如蹠骨間韌帶太弱則會使前足部有不正常伸展而形成蹠弓下褟。
處理:
利用軟墊放置在腳底蹠骨正下方略後的位置,不可置於蹠骨的正下方,因為軟墊的目地是要重建正常的蹠骨相對關係。固定軟墊最好使用彈性貼布,且不可太緊。
每天做足部肌群的訓練和伸展。
三、莫頓症候群(Morton'
syndrome)
這是另一種常見的前足部變形的傷害。它是由於第一蹠骨的縮短導致種子骨後移、第一和第二蹠骨基部的過度磨擦及第二蹠骨變薄等種種變形所造成。處理的方式和蹠痛的問題相同。
四、鎚狀趾(Hammer
toes)及爪形趾(Clawed
toes)
形成突出趾的原因大都是長時間穿著太短的鞋子。鎚狀趾通常發生在第二或第三趾,而爪形趾的發生通常不止一隻腳趾。鎚狀趾是過度的屈趾收縮而爪形趾是過度的伸趾肌伸展。這兩種變形最後會造成硬雞眼或繭的形成。
處理:
手術是唯一徹底矯正變形的方法。
以貼紮減少刺激和壓力。 |
陸、皮膚的傷害 |
一、足趾嵌甲(Ingrown
Toenails):
足趾嵌甲是指腳趾甲不正常的生長現象,在視診或觸診時,我們可以發現腳趾甲的邊緣嵌入周圍的軟組織中,此現象經常會引起周圍的軟組織發炎和感染的情形。對運動員而言,無論是平日或運動時,他所穿著的鞋子都應該要有適當的長度與寬度,因為持續的壓力會形成嚴重的刺激因而造成腳趾甲內生。有時候襪子太長使得腳尖部份有多餘的襪子堆積,也會對腳趾甲形成壓力(百分之九十是發生在大拇趾)。
預防的方法:方法有二,首先,在修剪腳趾甲時,應力求筆直使趾甲的兩邊緣成直角且其要夠長,勿使角部過圓。其次,平時應穿著腳尖部份寬大的鞋子,不要穿過長的襪子,並保持足趾的清潔及乾燥。
處理:
將腳趾浸入溫水中(水溫約110oF∼120oF或43.3oC∼48.8oC),大約20分鐘,每天2~3次。
當腳趾甲邊緣的組織變軟後,可以用鑷子塞一些棉花在趾甲與組織中間。
持續使用上述程序作法處理,直到腳趾甲的長度長到可正確修剪為止。
二、足繭(Foot
Calluses)
足繭通常導因於太窄或太短的鞋子。足繭皆由摩擦過度而造成,有時會疼痛,是因為脂肪層失去彈性及緩衝的作用。數量過多的足繭,可能聚集成整片的足繭,會變成非常脆弱、容易撕裂、裂開、最後可能會有感染的情形。
預防方法:雖然有時患者的鞋子很合適,卻也造成嚴重的足繭,這就需要特別矯正。可以使用像軟墊或支撐足弓的物品等來幫助足部承受體重並減少皮膚的摩擦和壓力。若足繭的數量太多時,可以下列三種方法來預防惡化:穿兩雙襪子,先穿一雙棉襪或尼龍襪,再穿一雙運動襪。
穿正確尺寸的鞋,且不會有任何不舒服或摩擦的感覺。
可擦一些皮膚潤滑油以減少摩擦。
處理:
可以在每次洗澡後,使用磨足繭的挫刀。
一週1~2次,在訓練後對足繭部份按摩,可以維持部份組織的彈性。
最重要的不是完全消除足繭,而是保護容易形成足繭或已形成足繭的部份。
三、足癬(香港腳)
這是運動員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它是一種黴菌的感染。足癬有乾性和濕性兩種,乾性患者的足部會脫皮發紅且呈現整片皮膚發炎的症狀,濕性患者足部則產生對磨疹(Intertrigo)。足癬的起因通常是足部出汗潮濕、鞋子不透氣或穿別人的鞋襪而感染。處理方法是用消毒毛巾擦拭患部,除去腐敗的組織,用防菌藥粉灑於患部或擦抗黴菌藥劑每天兩次,持續一個月。
四、雞眼(Corn)
雞眼分硬雞眼和軟雞眼兩種。
硬雞眼(Hard
corn或clavis
durum)是雞眼最嚴重的情況,通常是由於不適合的鞋或類似的機轉之壓力所造成的。硬雞眼經常和鎚狀趾一起發生,而發生的位置就在已變形的鎚狀趾的頂端。雞眼的症狀是局部的疼痛,有時會發炎甚至使軟組織變薄。如果硬雞眼的症狀一直都沒解除,可能必須求助於醫師。避免硬雞眼的產生,最好穿合適的鞋子,如果硬雞眼已產生,每天將足部泡在溫暖的肥皂水中,
用以軟化硬雞眼,會感覺舒服些。若要減少對雞眼的刺激,也可剪一如甜甜圈的軟墊覆蓋在雞眼上。
軟雞眼(Soft
corn或Clavis
molle)通常由於太窄的鞋子和過度的腳汗兩種原因合併造成。這樣受壓迫而且潮濕的環境,致使軟雞眼常出現在第四和第五趾的中間。我們可以發現到在足趾的基部有白色、表皮較薄且軟化的皮膚,有時在軟雞眼的中心會有黑色的點,疼痛和發炎的症狀都會發生。避免軟雞眼的產生也要穿適合的鞋子,並保持足部間的清潔和乾燥。若軟雞眼已形成,可用棉花或羊毛製品置於足趾中間,並塗抹讓角質溶解的藥如40%水楊酸液。
五、水泡(Blister)
就像足繭一樣,水泡經常出現在運動員的身上,有時會影響訓練。水泡的形成是因為在皮膚上有不同方向的力量在拉扯,即俗稱的剪力。剪力和摩擦會使真皮層和表皮之間滲出組織液,這種組織液可能是乾淨的或有感染出血的現象。划船、籃球、美式足球、田徑等選手尤其容易產生水泡。
預防方法:
1.用滑石粉擦拭協鞋子內外和邊緣。
2.穿兩雙襪子以預防敏感皮膚部位的摩擦。
3.擦一些皮膚潤滑油在易發生水泡的部份。
4.在易發生水泡的部份貼上防摩墊或放置人工皮膚墊。
5.在容易發生不正常摩擦的皮膚部份,使用冰按摩處理。
處理:在處理水泡時,要儘量小心地處理。因為任何水泡都有感染、發炎的危險。有一種人工皮膚(Second
Skin)可用來覆蓋、保護皮膚,以減少摩擦的疼痛。另外尚有兩種處理水泡的方法。
保守作法─不刺破水泡;保守作法的前題是水泡沒有被刺破或剪開,然後剪一甜甜圈狀的軟墊覆蓋在水泡上,中間的缺口要夠大,才不至於壓迫水泡,最後才固定。
破壞水泡的作法─有時形成水泡後,為了避免運動中不慎破裂而感染或疼痛,就必須先破壞水泡,再繼續從事運動。處理的方法如下:
1.先用肥皂水清潔水泡表面和周圍皮膚。
2.用消毒過的剪刀,延著水泡周圍剪開一半。
3.以碘酒消毒傷口,剪開部份下的組織。
4.將剪開的表皮放回去,並用無菌紗布覆蓋。
5.每天檢查是否有感染現象。
經過2~3天後,當水泡下的皮膚已經變硬或長出新的表皮時,再除壞死的表皮。注意,必須整齊地移除乾淨。
|
柒、足部的運動復健 |
當足部的傷害發生後,有時只要輕輕負重就非常疼痛,更別說正常的行走跑步,甚至完成運動的要求。在復健到選手完全恢復過程中,一個循序漸進的運動復健計劃是必要的。這裡建議的計劃大致分為兩部份。每個動作一天做三循環,每一循環2~3組,每組3~10下。
一、
第一部份
在傷害初期,主要動作皆在非負重狀態下完成。
以整個足部和足趾在空中寫字母。
試著利用足趾撿起地上的一些小物品,並移動一些距離。
讓腳踝盡可能大範圍的繞圈,進一步可以利用訓練本體感覺的BAPS板來重建踝關節的活動度。
足趾重覆做抓和伸張的動作。
二、
第二部份
此階段,讓選手漸漸嘗試負重狀態下的活動。
讓選手坐姿或立姿,準備一條毛巾攤開在其雙足前,足跟貼在地板上,前足部放在毛巾的尾端。要求選手嘗試不抬起足跟的狀態下用前足拉動毛巾,當選手熟悉動作後,可在毛巾另一端加些重量,每組動作重覆十次。此動作與前動作類似,只是改為左右橫向移動毛巾,每組動作也做十次。
|
捌、結語 |
本文對足部傷害的介紹,希望能對受傷的選手有所幫助。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傷害都是由於不合適的鞋襪所造成,還有運動場地的性質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運動從業人員和選手自己應特別注意這些因素,才能避免足部傷害的發生而影響運動成績的表現。
|
參考文獻 |
楊天放(民82):運動傷害,火車頭廣告事業公司,頁12-21。
森本哲郎、妻木充法(民82):運動傷害的預防與對策,聯廣圖書公司。
楊榮森譯(民81):臨床骨科檢查指引,合記圖書出版社,頁213-245。
Daniel D.Arnheim : Essentials of
Athletic Training。
Roger A. M ann & Michael J.Coughlin :
Surgery of the Foot and Ankle。
Kathryn Luttgens & Helga Deutsch &
Nancy Hamilton : Kinesiology Scientific Basis of Human Motion |
延伸討論 |
疲勞性骨折----頂級運動員永遠的最痛
疲勞性骨折(fatique
fracture),又稱為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顧名思義,是因為經過反覆運動或過度訓練以後,因為骨頭承受不了壓力,而且沒有適度休息的時間以回覆,因此造成了結構性的小裂痕;這樣子的裂痕,並不會造成折斷與移位,但只要每一次運動稍微激烈一點,便足以痛到不只影響表現,更是寢食難安!並且因為,這樣子的傷害,都發生在訓練份量很重的人,例如馬拉松的跑者,或者一些頂級運動員;因此,這樣子的傷害,對他們的運動生涯,幾乎是致命的!第一個可以舉出來國際較有名的例子是比爾•華頓;他是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名人堂的傳奇人物之一!在他退休前的最後幾年,他待在當時綠色王朝的塞爾提克隊;當時如日中天的天王巨星大烏博德及邁可海爾都是以他為精神領袖!不過,從當年國內剛引進的NBA電視轉播中可以看出,幾乎每一次需要他出來當替補中鋒時,打不到五分鐘後,他便在場邊痛得齜牙咧嘴。這樣子病情容易發生在下肢的脛骨,腓骨,及足部的中蹠骨。幸運地,這個問題在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員,並不十分普遍;然而,在教練的無知下,卻也有不少例子!多年前一位十餘歲的傑出長跑兒童,在大家驚為天人之際,卻引發多方面的討論;小兒科醫師會擔心他的內分泌失調,骨科醫師則會擔心他有疲勞性骨折。國內我曾遇到一位青棒時即已嶄露頭角,越級打成棒的巨投;當他每每在重大比賽前便控球不穩,出現離譜的暴投,並抱怨腳痛之後,他的教練終於懂得除了叫他復健之外,要來找骨科醫師!幸好找到了診斷及病因,他雖迫不得已退出了國家隊;然而,在充分的治療及適度的休息數年之後,他仍然可以東山再起;目前仍是職棒場上的一條活龍。其實,要能確實診斷疲勞性骨折並不容易;因為,單靠放射線X-光檢查,常常看不出來!因此,如果高度懷疑此病,應該安排作放射性元素的骨骼掃描(bone
scan);放射性物質經過靜脈注入血液中,經過數小時後,在疲勞性骨折的區域因為代謝高,而且有許多骨頭修補活動,放射性元素便會沉積上去;也因此就可以偵測出來了。在治療上,最重要的莫過於與醫師合作了!在短期內,最好至少六星期內完全不要運動!然後開始回復運動時,要遵照醫囑循序漸進地增加份量,並有充分的間隔以讓骨頭有完全恢復活力的機會;至於藥物,無論是口服或局部,都只是降低不適及減少發炎而已,並無法加快其復原速度的效果!但只要有了充分的認知,及正確的治療,則疲勞性骨折,將不見得是頂級運動員永遠的最痛。林啟禎
成大醫學院骨科副教授,成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Email:
mark@mail.ncku.edu.tw
Homepage:
http://ortho.clmed.ncku.edu.tw/~cjlin
轉載自http://ortho.clmed.ncku.edu.tw/~cjlin/sports/sports014.html
|
運動傷害處理原則(RICE) |
使用字頭組成RICE讓我們易於記住如何適當地處理骨骼肌肉的傷害。在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中,RICE是用來做急救處理的,如:處理挫傷(撞傷)、肌肉拉傷、關節扭傷、脫位及骨折。
R=Rest(休息),RICE的第一個字母R代表Rest(休息)。要求運動員停止受傷部位的運動。受傷後好好休息可以促進較快的復原。
I=Ice(冰敷),第二個字母I代表冰敷,冰敷袋置於受傷部位,受傷後48小時內,每隔2-3小時冰敷20-30分鐘。冰敷時皮膚的感覺有四個階段:冷→疼痛→灼熱→麻木,當變成麻木時就可以移開冰敷袋。大約要冰敷20-30分鐘,移開冰敷袋之後,在受傷部位以彈性繃帶迫包紮並抬高。
冰敷使血管收縮,減少傷處的腫脹、疼痛及痙攣,受傷之後的立即使用冰敷及減少腫脹關係著復原時間的長短。
使用冰敷的方式
冰袋:以雙層塑膠袋或溼毛巾裝入碎冰置於傷處皮膚上,若運動員皮膚會對冰過敏,則以一層溼的彈性繃帶包著傷處,再將冰袋置於傷處上,再用剩餘的彈緎繃帶固定冰袋。
化學冷敷隨身包:包中含有兩種化學囊,以擠壓使兩種化學品混合,產生化學反應,而有冷卻的效果。當無法取得冰塊時,化學冷敷隨身包就派得上用場。但冷敷包很快會失去冷卻能量而且只能使用一次,昂貴較不實用,並有滲漏腐蝕皮膚的危險性。
使用冰敷袋的注意事項:
冰敷袋每次使用不要超過30分鐘,因為可能會發生凍傷或神經傷害。
不要讓冰袋直接觸皮膚,以溼掉的彈繃或冰毛巾保護皮膚。
運動員如果有循環系統疾病,雷諾氏病(肢端之間歇性蒼白或發疳,係由寒冷所引起的動脈痙攣),則不可使用。
不要太早停用冰敷袋而轉用熱敷,太早使用熱敷會引起腫脹與疼痛,傷後二日內每天使用冰敷至少3-4次,較嚴重傷害建議在使用冰敷三日後且腫脹有明顯消退才考慮使用熱敷。
在非常酷冷的環境下,不使用濕的彈性繃帶或濕毛巾。
C=Compression(壓迫),第三個字母C代表壓迫,壓迫使傷害區域的腫脹減小。以彈性繃帶包紮於受傷部位,例如:足、踝、膝、大腿、手或手腕等部位,來減少內部出血。
包紮壓迫時,從傷處幾吋之下開始往上包,大約以一半左右做螺旋狀重疊,以平均而加點壓力的方式逐漸包上,但經傷處則較鬆些。
以彈繃最大長度70%的緊度來包紮能獲得充足的壓力。觀察露出腳趾或手指的顏色。疼痛、皮膚變色、麻痺、刺痛等症狀出現,表示包太緊,應解開彈性繃帶重包,避免腫脹應維持用彈性繃帶包紮18-24小時。踝關節扭傷包紮時可以用U型襯墊加壓於踝突周圍。
E=Elevation(抬高),E代表抬高,抬高傷部加上冰敷與壓迫,減少血液循環至傷部,避免腫脹。傷處應高於心臟部位,且儘可能在傷後24小時內,都抬高傷部。當懷疑有骨折時,應先固定在夾板後再抬高,但有些骨折是不宜抬高的。
1.先評估現場
傷者
救援者是否安全 皆無進一步的危險
宜就地施予急救 無特殊狀況
(如場上球賽正在進行)
不要任意移動傷者 將傷者置於正確
舒適的姿勢
2.評估傷者的傷勢
觀察他的意識
臉色傷口出血狀況
肢體有無變形
腫脹
輕微傷害/請現場急救員處理
(如輕微出血
中暑
扭傷
拉傷
擦傷
曬傷等)
嚴重傷害/打119通報急救中心EMS系統
(如脫臼
骨折
大出血等)
說明事項應包括
(1)
時間
地點
(2)
受傷狀況
(3)
傷者人數
(4)
已做了何種處理
確定119已經紀錄好並等對方掛上電話再掛
3.現場急救員處理
急救箱的使用
包紮
預防感染
固定傷肢
安慰患者
4.嚴重者立刻送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