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繩子 再好的繩子,若疏於保養,將提早老化而不堪使用。女性的肌膚……對不起,昏頭離題了。總之,不論是個人私有或社團公家的繩子,都該小心使用,仔細照顧,因為繩子是無法「修理」的。尤其社團的繩子,經常一天內被多人重複使用,卻乏人保養,造成耗損率太高。雖說繩子本來就是要用的,但適當的保養,不但可使它延年益壽,也等於替自己的錢包省一筆花費。下面是保養要點:儘量不要將自己的繩子借給他人用,除非你要和他一起爬。也不要借他人的繩子用,因為你對這條繩子的「豐功偉業」可能不瞭解。每條繩子都該有它的使用記錄。買一本小冊子,從你買下它開始,在每次使用後做簡單扼要的記錄。例如:外觀有無異常,承受多少次墜落,墜落情形如何,是否有被拉過粗糙或尖銳的地形,有無被誰踩到(這在溯溪和冰雪地攀登時特別重要),鉤環,8字環或ATC的表面有無磨損(它們會對繩皮造成損傷),及其他一些你覺得重要的事。這些記錄可以讓你對繩子的狀況更能掌握,也等於是你每次攀岩的點滴。使用繩子時,儘量不要讓它接觸地面。最好放在一種可以完全攤平的繩袋上,以減少砂石跑進繩子裡的機會。不論是穿襪子或光腳,都不要踩繩子。踩它會讓一些肉眼不易看見的砂粒鑽進繩子,隨著使用而慢慢地割斷繩皮或繩芯纖維。另外,穿著冰爪時一定要非常小心不要踩到繩子,因為繩子表面看不到傷痕,裡面的尼龍纖維卻可能已經被割斷。儘量避免將繩子拉過粗糙或尖銳的地形。要做垂降時,最好將繩子和岩角接觸的部份用布或繩套包住。繩子不可直接穿過 bolt,固定點,傘帶,及sling。和這些東西摩擦對繩子很傷。不要將兩條繩子掛進同一個鉤環,(雙繩例外)因為繩子會互磨。繩子不要綁在樹上,對繩子和樹都不好。在潮濕或結冰的地方攀爬,(例如溯溪或冰雪地攀登)應使用防水處理過的繩子。濕的繩子強度減低,耗損也快。要正確地垂降,不要用電影中的方法。高速下降產生的溫度會破壞繩皮;跳躍式的垂降,則會對固定點和繩子造成非常大且不必要的負荷。如果是團體教學,最好分批垂降,每一批之間至少間隔5分鐘。下攀容易傷到繩子,除非必要,否則應儘量以垂降下岩壁。每次使用後要檢查繩子。最好的檢查工具就是你的手,它們對繩子上的異常處可以敏感地偵測到?例如某處突然扁下去,和其他地方粗細感覺不同,或某一段特別鬆弛等。鉤環,8字環,ATC,上升器(jumar)這些會直接接觸繩子的器材,也要檢查。它們的表面如果有磨損或不正常的突起,會損壞繩子。繩子應定期清洗,特別是當它用於溯溪或冰雪地攀登,這類常會弄髒繩子的活動。把繩子放在在浴缸中,用冷水和中性清潔劑(例如象牙肥皂)稍微浸泡一下,之後不斷地攪拌,讓繩子各處都能洗到。特別髒的地方,用軟刷輕輕地刷洗。多換幾次水,確定所有清潔劑都沖掉了,再將它攤開在地上或吊起來,置於陰涼通風處自然乾燥。不能曬太陽,或使用烘乾機,吹風機.。一條繩子的壽命,從一天到5年都有可能,平均是3年。當它被「不可原諒地錯誤使用」時,一天之內就報銷了。即使不常使用,而且細心照顧,5年之後它也會因自然老化而不能擔當「重」任。繩子在正常使用下,它的生命歷程大致是這樣子:新買的時候,它十分容易操作並且柔軟。隨著使用造成的彈性耗損,它會逐漸變硬,代表它已經被充分地使用過了。當你覺得它又「回春」,變得柔軟時,這表示它已經很「疲倦」,很「無力」,該退休了。如果你覺得這樣沒有物盡其用,就把它拿來晾衣服吧!或是編成吊床也可以,總之別拿來爬任何東西就是了。下面是繩子的「保用期限」參考,最好再根據自己的使用頻率和對它的照顧程度來決定何時換新繩子。偶爾使用(約一個月2次):4年;每個週末使用:2年;經常使用(一週約2-3次):半年。攀岩者在嘗試新路線,或是某個「難處」老是過不去時,常會發生短距離的墜落,由於這種短墜落對繩子蠻傷的,所以大約半年就要換新繩子。劇烈墜落:只要發生「一次」墜落係數接近2 (F=2) 的情況,這條繩子就該換新。若是某處突然扁掉,特別柔軟,或繩皮破掉繩芯露出,一定要馬上停止使用。當你開始懷疑自己的繩子是否該用SK-Ⅱ時,就是換繩子的時候了!現在,對於自己要買「什麼樣」的繩子,心中應該有個底了。但,攀岩繩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這裡是關於繩子的「身家調查」報告,幫助你更瞭解它。 攀岩繩的構造 攀岩繩是由「繩芯」和「繩皮」兩部份所構成,德文稱為kernmantle,kern代表繩芯,是主要的受力部份;mantle代表繩皮,用以保護繩芯。繩芯的原料是尼龍纖維,纖維在經過「熱處理」之後,會變得有彈性並可以伸縮,能吸收更多能量。把尼龍纖維織成「線」,再將線捻絞成「線股」,幾束線股為一單位,依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搓捲,成為S型或Z型的「子繩」後,將數目相同的S型和Z型子繩互相平行緊靠,成為繩芯,再將之由下往上通過繩皮編織機中央,機器四周會排上不同數目的線軸,緊緊地繞著繩芯編織。攀岩所用的編織繩大致上是依此過程製造出來。編織機上用的線軸數目多寡,會讓編出來的繩皮大異其趣,也影響繩子操作的特性。線軸數多(48只),軸上的每條線就細,編出的繩皮會較薄且細密,摸起來較光滑,操作較順手,價錢也比較貴。細密的繩皮也提高了繩芯所佔的比重,增加繩子的彈性。線軸數少(32只),繩皮較厚較耐磨,但繩芯比重減少,彈性也下降。這種繩子一般用作低彈性繩,不適合大部份攀岩活動。 繩子的直徑(diameter) 繩子的直徑是在它一端吊一個10公斤重物時的情況下測得的。所以,不同廠牌的繩子,看起來不一樣粗,卻會同樣標示10mm。簡單地說,繩子的直徑等於它的強度和重量。在其他變數相同的情況下,越粗的繩子,強度越大越耐用,也越重,增加掛繩的困難。一條 11mm 的繩子一定比 8mm 的強度大,但也比它重一倍!不過這種比較是無意義的,要用多粗的繩子,端看個人從事何種型態的攀岩活動。 UIAA,CE 和 EN's
UIAA的全名是: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Associations d’Alpinisme,國際山岳組織聯盟。它是國際間公認有權威能為攀岩器材訂立標準的組織。UIAA標示的意思是:這項產品通過UIAA規定的測試,並達到UIAA所訂的標準。 衝擊力(impact force) Leader墜落時,因為重力加速度(g)的作用,會產生墜落動能。墜落距離越長,動能越大。當墜落被確保者停住時(在這之前,繩子還沒受力),墜落動能必須轉變成另一種形式釋放(因為攀岩者已經不再往下掉了),就是繩子的位能。此時,繩子會伸長(其實是繩芯的尼龍纖維部份伸長),將動能吸收掉大部份,避免攀岩者直接承受全部力量。至於繩子無法吸收的部份,就稱為「衝擊力」,它會傳遞到墜落的攀岩者、確保者、最後的固定點、和吊帶上。一條低衝擊力的繩子,表示它能吸收更多墜落動能,讓攀岩者和器材所受的衝擊力減少,也使確保者可以花較少的力氣去停止這個墜落。新繩子上所標示的「最大衝擊力」,是它在做UIAA測試時,承受第一次墜落係數 2 的墜落所測得的值。由於重複的墜落,會使繩子逐漸失去彈性,吸收的墜落動能減少,因此衝擊力會隨著增加。每發生一次先鋒墜落,最好休息5分鐘,讓繩芯有恢復的時間,免得繩子「夭壽」。當繩子完全失去彈性之後,內部的尼龍纖維會被因墜落而產生的熱能所破壞,直到某一次墜落使它斷裂為止。(但繩子表面不一定看得出來)建議爬先鋒的人,輪流使用繩子的兩端,以及8字結,它比較能吸收墜落的力量,也比稱人結不易鬆開。 靜態延伸量(static elongation) 指測量一條繩子在負荷80公斤重,靜止狀態時的伸長量。靜態延伸量低的繩子(5%以下),表示彈性較小,適合人工攀登,(指需靠繩子和其他器材來承受攀岩者體重,而做上升,橫渡,下降的一種攀岩類型。溯溪因為常用到上升器和自攀器等工具,也可視為其中一種)不適合大部份的攀岩活動。延伸量高的繩子(6%--8%),表示彈性較大,能吸收較多墜落動能。「理想的」攀岩繩應具備「低衝擊力」和「較低彈性」兩個條件。低衝擊力可以吸收較多的墜落動能;低彈性則避免墜落石繩子伸得太長,讓leader有撞上石頭或地面的危險。但實際上,這一點並無法實現,因為要求衝擊力低,繩子勢必得伸得較長。所以在選購時,只能儘量找比較接近理想狀況的繩子,例如,兩條繩子靜態伸長量都大約6%--7%,則選最大衝擊力較高的。 墜落係數(fall factor) 你會如何描述一次先鋒墜落的「程度」?有人會說:「哇!好長的墜落!」也有人說:「沒感覺嘛!一下子就被停住了。」這位仁兄似乎嫌不過癮,覺得替他確保的人太盡職了。有時候,還會聽到:「哇!好痛!」這可能是因為穿了不適當的吊帶,或撞上什麼東西了。如果情況是:「嗯…啊…喔…哇…」,這就不太妙了。這些都是主觀感覺的描述,墜落係數則提供一個客觀的數字,來表示先鋒墜落時,繩子和其他器材所受力量的劇烈程度。雖然我們直覺上會認為,長距離的墜落會比短距離的嚴重,但並非總是如此。長墜落可能對頭殼比較不好(例如撞上岩壁,或暈眩一陣),但不一定會對繩子造成太大的損害。決定一個墜落嚴不嚴重的重點在於:你有多長的繩子可以承受這個墜落?也就是墜落的你,和確保者之間繩子的長度是多少。和確保者之間的繩子越長,就有越多的繩子可以吸收這些動能。一般來說,當你爬得越高而墜落,會比在剛起攀不久就墜落來的安全。因為不會掉到地面,而且和確保者之間有較長的繩子,墜落係數較小。(當然,固定點一定得架好)墜落係數的計算方法如下:墜落係數:F = leader墜落的距離 /leader和確保者之間繩子的長度下面是墜落實例說明:F < 1時星期天,何寶榮和黎耀輝來到龍洞。天空有細細的雲在飄浮,海面上浪花微微,陽光清澈溫煦地照著岩壁。兩人打算爬大禮堂的一條長路線。第一個 pitch,何寶榮先鋒,黎耀輝確保。何寶榮熟練地放固定點,掛繩,上攀。攀到25公尺處,他用friend架了一個固定點。再上攀5公尺後,因為把手點沒抓好墜落了。圖示如下:墜落前 墜落後 (圖) F = AA’/ AB = 10 / 25 = 0.4何寶榮啐了一聲,繼續攀。到了一個小岩階,他把自己固定在兩個打好的bolt上,然後確保黎耀輝上來。F = 1時第一個pitch結束,稍做休息後,換黎耀輝先鋒。這一段把手點不多,而且外傾,黎耀輝辛苦地上攀2.5公尺,架了第一個固定點。再上攀2.5公尺,正要架第二個固定點時,因為手沒力而墜落。圖示如下:墜落前 墜落後 (圖) F = AA’/ AB = 5 / 5 = 1 F = 1 的墜落常發生在第一個固定點架好之後。理論上,黎耀輝會墜落到和何寶榮同高度,實際上因為繩子摩擦力及空氣阻力的關係,這並不太可能發生。F = 2 時黎耀輝有點洩氣,何寶榮說:「我們不如重新開始吧!」兩人互相鼓勵一番後,黎耀輝把先前架的固定點拆掉,因為他覺得不夠好。這次他選擇稍微偏右邊,努力地上攀到2公尺處,為了抓一個很小的把手點,手指不小心拉傷,一陣劇痛下他把手鬆了,再度墜落。圖示如下:墜落前 墜落後F = AA’/ AB = 4 / 2 = 2黎耀輝重重地摔到岩階上,半天沒有聲音。何寶榮過去搖搖他,說:「喂,梁耀輝……」梁耀輝緩緩地吐出一句:「抱歉……不能…和你重新開始了。」F=2 的墜落是非常非常嚴重的,因為leader等於是無確保墜落。雖然實際上發生的機會很小,但是,不管爬多簡單的路線,leader都應越早把第一個固定點先架好(除非你是要solo)。有人會使用一種長桿狀的掛繩器材,先把繩子掛進上面的固定點再起攀。雖然有點「偷吃步」,畢竟命比較重要。如果你要爬繩隊,請儘量避免讓不熟識的人或新手替你確保。而繩子只要發生過「一次」F = 2的墜落,就絕對不能再使用了。 承受UIAA墜落的次數(number of UIAA falls) 既然 F=2 代表最劇烈的墜落,在買繩子時就要知道它能承受多少次這樣的墜落。UIAA的測試方法是:將一條2.5公尺的繩子綁上80公斤的重物(單繩80公斤,半繩55公斤),繫於墜落模擬機上,讓繩子承受F=2的墜落,每次墜落間隔5分鐘,直到繩子斷裂為止。UIAA規定,繩子必須要能承受至少5次的墜落。你或許懷疑這個數字未免太少,但實際上我們攀岩時,發生這麼嚴重的墜落機會很小,加上墜落時,leader身上的繩結會被扯緊,吊帶及固定點上的sling會延伸,這些都能減少墜落的劇烈程度。因此繩子在正常使用下,絕對可以承受比標示上更多次的墜落(F < 2)。 繩皮滑動量(sheath slippage) 由於繩皮並非黏在繩芯上,所以會隨使用而和繩芯之間發生位移,因為繩芯有彈性,繩皮卻無。久而久之,便可看到白色的………繩芯啦!另外,當繩子濕掉或被垂降很多次之後,繩皮更容易滑動。因此,要選滑動量低的繩子,免得繩子太容易「金蟬脫殼」。UIAA測試時,會將一段2公尺的繩子拉過測試機,機器會使繩子不能順利通過,用力拉扯5次之後,測量繩皮和繩芯之間的位移。UIAA規定位移量必須少於40釐米。滑動量太大的繩子會影響它的操作和壽命。 |
|
|